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湖南乡洪塘游家村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
游国恩在西南联大四年(1942年至1946夏季复员),一直讲授中国文学史概要,并先后开设了唐宋文、近代诗、韩愈文、黄山谷诗、文言习作等课程。当时的讲义都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成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又,从1944年至1948年,每年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举行毕业生考试,均有请游国恩担任考试委员的。除教学任务外,游国恩还在校内外作过多次学术演讲。如1942年来校不久就在昆明广播电台作题为《论讽刺》的演讲,(刊载于《国文月刊》第21期)同年12月,在昆明中法大学作《论写作旧诗》的演讲,(载于《国文月刊》第23期)1943年在西南联大文史讲座作题为《楚辞中的女性问题》的演讲(附录于1946年出版的《屈原》一书,改题为《楚辞女性中心说》),1944年在云南大学文学史会作《文学与谐隐》的演讲(发表于1944年4月12日昆明《扫荡报》)等。
1. 第一次听说“笙诗”
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释文》曰:“盖武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故谓之“笙诗”。
类似于现代音乐作品中的纯音乐曲目。“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瑟、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另外应该还有琴(古琴)、笛(贾湖骨笛)、鼓、钟(编钟)、萧、埙等,不知有多少出现在《诗经》的文字当中,但诗经在那时候一定是用来歌唱的,有曲调,有些会清唱出来,有些会在伴奏声中歌唱。
2. 游国恩认为,孔子删订《诗经》不可信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 孔子世家》。《诗经》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孔子出生之前;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8岁,不可能删订《诗经》。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开始著述,同时整理《诗经》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利用诗来教育弟子,强调诗的实际用途,对《诗经》的保存与流传起重要作用。汉以后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但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致学毛诗者众,而其余三家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3. 诗与乐
《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 公孟篇》“弦诗三百,歌诗三百”。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 孔子世家》。
如若《史记》为实,那么孔子可称最早的民谣作曲人。今日来看“我们的民谣2022”,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民谣。我以为,民谣就是“歌诗”,把诗歌谱曲唱出来,就是民谣。一把吉他,浅吟低唱,既有内心情绪的表达,又有深刻而唯美的歌词。所以民谣的重点在词,很多民谣歌者,直接把诗拿来谱曲,(例如周云蓬的九月),岂不就像孔子弦歌之一样么?宋词也是民谣,词人先按照节奏韵律把词写出来,再由歌女演唱,所以最早的唱词者都是婉约派,因为都是女子,类似于陈粒谢春花;后来苏轼来了个豪放词,唱出来的效果,应该类似轮回乐队、布衣乐队,但不是摇滚。摇滚乐纯属舶来品,更加注重节奏,其时崔健深谙于此,但崔健的歌词又赋予摇滚诗的意向。昨天听周云蓬唱盲人影院,像极了鲍勃迪伦,他们都是吟游歌者,为诗谱曲,演唱以表达,以传播。如果宋词是民谣,那么元曲就是流行乐了,主题表达就是情情爱爱、世俗故事。《诗经》里最像民谣的,就是十五国风了,西安、南京、兰州、郑州……都已在民谣里了。
4. 雅与颂
周颂三十一篇,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鲁颂、商颂是鲁国宋国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褒美失实……开西汉扬马先声”《诗经原始》。雅诗之分大小,当然与音乐有关。主要描写统治阶级生活,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篇幅通常较大,句法整齐,语气通畅,没有颂诗那种板滞沉重,偏重抒情。
可以想象,颂是洪钟大吕,在编钟伴奏下,为盛大的国事活动而奏而舞。雅是鼓瑟吹笙,王公贵族聚于一堂,和以美酒佳肴、歌姬乐舞,靡靡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5. 国风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主要为民间创作,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题材很多,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思妇盼归的,有婚姻恋爱的,有讽刺揭露的,现实主义色彩浓厚。形式上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双声、叠韵、叠字。“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 状桃花之鲜,‘依依’ 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 逐黄鸟之声,‘喓喓’ 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 ‘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文心雕龙 物色》。赋比兴在国风中的使用:国风少用赋(陈述铺叙),偶用比(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 比兴》。多用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开头,使诗歌曲折委婉,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吾亦最喜国风。唐诗宋词、现代诗很多也运用国风的表现手法,但双声、叠韵、叠字,无有胜过《诗经 国风》者,盖因国风为民歌,吟唱时自然而然双声、叠韵、叠字,读国风,虽不明曲调,但朗朗上口,如歌流淌,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更是兴之手法的应用,后世精彩的诗歌散文,也常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