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季行将结束,我走过东仓山背自然村和保卫山坳自然村,与几位农人短暂的交谈,更让我窥见了人与土地之间那份最朴素的契约。
周云斌脸上那交织着疲惫与满足的神情,那位方姓上门女婿在杨梅种苗地里冒雨弯腰拔草的沉静身影,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土地上的劳作,不仅是糊口的生计,更是一种生命尊严的扎根与挺立。

在这个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惯于用金钱的尺子丈量万物价值。然而,这些泥土中生长的人教会我们,真正的丰盈,远非银行账户里冰冷的数字,而是与土地建立的、带着体温的共生关系。周云斌从餐馆老板转身为乡间的“上门红字饮食服务者”,看似职业流转,内里延续的却是服务桑梓的古老根系;方姓农人盘算杨梅收入时,眼中闪烁的并非贪婪,而是对土地慷慨馈赠的朴素感恩。他们的生活哲学如泥土般实在:买盐买酱油的钱够了便好,余下的,是对土地的虔敬与对明日平和的期许。
土地给予人的,岂止是填饱肚腹的收成?等杨梅季结束,等……等国庆前后的农闲,农村将被喜庆的唢呐与流水席填满;依时施肥的面积一点五亩的葡萄园,遵循着祖辈口耳相传的节气物候——农人们依照土地的脉搏,安排着自己生命的节奏。这种与自然深度共鸣的生命韵律,也许正是现代都市人日夜向往的生活。

在方姓农人那句平淡的“没有精力了”背后,我听到的不只是一位五十六岁劳动者的疲惫叹息,更是一种对生命边界的清醒确认。他深知自己能耕种几亩土地,能承受几分辛劳,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儿女的未来“多打基础”。这份自知之明,这份对自身限度的坦然接纳,正是土地教给人类的最重要功课。

而两间四层洋楼与尚未购置的兰城房产之间的失衡,又引我深思:何为真正的“安居”?是永无止境地追逐更大的城市方盒,还是在亲手垒砌的屋檐下,守望自己栽下的杨梅树一寸寸描画年轮?农人们用他们的手脚会最终加以选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