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与调节行为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而实践则可以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论证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真理。
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百科)
“仪式化行为”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行为模式。指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套个人化的、重复进行的、遵循一定程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有时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因应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减轻压力。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的痛苦,为了回忆以前的爱人,出门前都要摸一下门旁边的植物叶子,因为这盆植物是以前的爱人养大的。这就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一种人类共有的行为模式 ,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助于减轻压力。
认识一:一个重要的二律背反,人们常常称之为自闭症行为的哪些行为根本就不是什么缺陷,这些是当事人使用的应对策略,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感觉情绪调节的更好,即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都是优势。
------在一个嘈杂环境,双手捂耳朵并前后摇晃身体,即表明他处于情绪失调状态 也表明他在使用应对策略。
------即可称之为自闭症行为,也可以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双重答案:一是孩子的行为揭示了有什么情况不对劲 ;二是他已经学会了一种反应,以便设法阻断导致焦虑的来源。
认识二:生活中的仪式化行为难以禁止,就是禁止了,当事人也不舒服,还是想要去做。
------仪式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习惯。
------某人过的不顺、心中有事,就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教会中让人感觉舒服的一些仪式:唱诗、祈祷、象征性的手势和身体姿势,都是让人放下忧虑,洗涤尘念,提升境界的。
认识三:对于自闭症人群,令人感觉舒服的仪式和应对机制多种多样。
------用特定的姿势活动身体。
------用不同的方式说话。
------把熟悉的物品带在身边。
------把物品排成队列。
------创造可预测的、固定不变的环境布置。
------在空间位置上靠近特定的人。
------怀抱婴儿轻轻摇晃,会让他情绪安定。
------蹒跚学步的孩子,转着圈子奔跑,可以帮他们提神。
------情绪低沉时会通过转圈、蹦跳、摇晃身体来提供他们的警觉程度。
------过度兴奋时可能会通过大踏步的走来走去,打响指,盯着转动的风扇来让自己安静下来。
认识四:我们不能简单的看做是“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是应对情绪失调的策略。
------很多自闭症儿童试图通过控制环境的统一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不是病理症状,而是应对策略。
------有的孩子习惯性的吃同一种食物。
------无数遍的重复观看一个影片。
------每天坚持做一个座位。
认识五:自闭症与强迫症造成的影响全然不同。
------强迫症行为对当事人没有助益作用,他只会让自己感觉更糟糕。如反复洗手,只会让这个人生活的更不容易。
------自闭症儿童坚持穿同样的衣服,听同样的音乐......是因为他们已经习得这样做事会帮助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生活过的更容易。
认识六:一个只能说单字、回应少数短句的孩子,却能安静的呆上半个小时,集中精力创作一副具有视觉天才的作品。
认识七:自闭症儿童往往会用嘴巴吸吮、咀嚼和舔舐特定物品,来帮助自己调控情绪。
------与我们习惯性的含口香糖、块糖原理类似。
------某孩寻找东西咀嚼的时候,往往都是他感觉情绪失调的时候。
------建议给他们更好的咀嚼替代品。
把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