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 教育名言: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教师的倾听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倾听的姿态面对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教师的积极倾听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各种各样的内心需要,这些内心需要的满足与否影响着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将自身的需要展现出来,但只有在积极倾听中教师才能接收到学生的各种内心需求,才能据此做出恰当的回应与指导。学生各种内心需要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应以一种倾听的姿态对儿童的心理需要始终保持足够的敏感,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答和反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积极倾听中,学生才能构建起积极的自我概念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所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而形成的“镜像自我”,重要他人对儿童的态度(包括表情、言语评价)就像是一面镜子,儿童通过这面镜子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学生们会通过教师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被听见就表示被重视”,从教师积极倾听的姿态中,学生看到的自己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值得关心和爱的。在教师的积极倾听中,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
倾听的缺失带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丧失,形成虚假自我。 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倾听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而总是要求学生适应自己的指令,按老师规定的方式去学习和活动。那么学生自我成长的首要任务便从真实的自我的成长转变为应付外在的要求,不能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他们服从他人的反应和要求,从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牺牲自己的需要。这种完全顺从会导致学生的真实自我被遮蔽,学生与自己自发的、自主的自我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伤害,同时他开始用虚假自我来应对现实。就这样,学生因为缺乏倾听的环境,而不得不迎合他人的情绪、态度和要求,以被动的反应方式生活,不能自发地出于自己的愿望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满足。他的自我成为一个缺乏真实的空壳,空壳的表面是虚假的、顺从的那个“我”,很多个体成年之后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很大原因就是成长早期没有得到重要他人的倾听和积极回应,可见越小的学生越需要教师的积极倾听。
因此,无论教师自身是否意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以倾听的姿态面对学生,满足学生的核心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