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示
内容源自《茅台酒厂志》第三章:茅台酒厂的成立与发展
内容来源正文第29-30页
原文约1186字,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茅台酒厂的生产获得了稳步发展与提高。1978年茅台酒厂新的领导班子,在全面纠正十年浩劫影响、落实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统一了生产指挥,生产得到正常发展;二是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结束了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局面;三是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质量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来组织生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茅台酒产量、质量、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70年代后期酿酒用的过气管冷凝器|《茅台酒厂志》
1978年产量突破千吨,达到1068吨,比1977年净增305吨,增长39%。销售量达到600吨,比1977年净增242.2吨,增长60%。其中出口茅台酒上升到175.4吨,超过历史最高出口量。上交税金302万元,比1977年净增100万元,增长49%,利润65000元,结束了连续16年的亏损,使企业进入全省先进企业行列,为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茅台酒厂包装车间 |《茅台酒厂志》
1979年茅台酒厂开始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经管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在厂部、车间、班组改统一核算为“三级核算”的经济责任制,生产车间推行“五定”、“四包”、“一奖”。“五定”即定产量、质量、周期、人员、费用,“四包”即包工资、夜餐支出、岗位津贴、高温补贴;“一奖”即包装车间推行节约奖的“计分计奖”超额奖,完不成“五定”、“四包”的要相应给予惩罚。

▲茅台酒厂工人酿酒中|《茅台酒厂志》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十项管理制度,即《职工守则》,《劳动纪律暂行条例》,《制酒操作规程》,《制曲操作要点》,《茅台酒勾兑操作规程》,《新酒检验操作要点》,《文明生产守则》,《水、电、气管理办法》,《制止喝酒风的暂行规定》,《包装生产操作规程》,为经济责任制的推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茅台酒厂工人酿酒中|《茅台酒厂志》
1979年茅台酒产量、质量、利税等较上年又有新的增长和提高,茅台酒参加全国第三届评酒会,荣获国家金奖,并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至1985年工厂继续抓“五定”、“四包”、“一奖”的经济改革和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使茅台酒的产量由1980年的1152吨增加到1985年的1265吨,增长近10%,年产值由1980年的 576万元,上升至1985年的1165万元,较1980年翻了一番多,企业盈利(包括商业经营让利等因素)总额达到576万元,较1980年的72万元翻了八番,为国家上缴的税金则由1980年的378万元上升到843万元,増长一倍多。

▲第三届评酒会奖状 |《茅台酒厂志》
这五年企业的生产与科学研究都取得好的成绩,1981年、1982年、1983年都被贵州省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1982年轻工业部授予经济效益好的先进企业称号,同年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和茅台酒厂共同研究的“茅台酒香气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成功,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研制的低度(39°)茅台酒的试验正式通过省级小试鉴定,全国第四次评酒会上茅台酒又荣获国家金质奖和轻工部酒类大赛金杯奖。1985年6月12日茅台酒被选送法国,经法国国际美食及旅游委员会评选,获“金桂叶奖”。

▲轻工部大赛奖状|《茅台酒厂志》

▲金桂叶奖状|《茅台酒厂志》
1985年年产800吨酒的扩建工程动工,投资为3843万元,为进一步改进提高茅台酒增强后劲。1986年至1989年,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扩建竣工的四车间外景|《茅台酒厂志》
内|容|提|示
1986年至1989年茅台酒厂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下一期内容将为您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