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想跟风写,但如果涉及新生报考,涉及母校未来,涉及我的师弟师妹师妹师妹们的到来,我想就有必要说几句了。毕竟师弟师妹师妹师妹高于一切。
校内非常多文章已经提出了各自的高见,两个字,佩服。所以我就不说观点了,说也说不过他们。在此我只说两句话,目的只有一个:为母校洗地。没错,就是赤裸裸地洗地,怎么着吧。
第一句话: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事实基础:今年军训基地小卖部比较坑,卖了劣质的热水壶,有同学打水时水壶莫名地炸了。(这事儿确实比较坑,该小卖部负责人是有责任的)有个同学还因此被烫伤了脚,发到了微信微博上;中午太热有几个女同学把外套脱了,4连连长批评了几个同学,说女生该有女生样,原话其实没有太严重,但被一些同学选择性/夸大性地发在了微信/微博上,说教官歧视女生、不尊重女生等等;还有同学一时不冷静想搞大新闻,造了个谣,说军训基地饮用水是从水塘里抽的;以及其他一些小抱怨,但都是次要的。以上事实可以说也不太严重,但部分同学为维护自己权益发声,本身也没有错。
必要条件:今年军训基地的网络条件较好,同学们基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流畅地与外界沟通;
传播模型:微博发起+微信联动+微博滚雪球爆发
① 起初,这是在微博上创建的一个话题,中午我点开看时,也就几千的阅读量。
② 关键的一步是:该微博话题被转到了微信朋友圈。微博是弱关系的社交媒体,但微信朋友圈的特点是封闭性、强关系,贴近这个群体的话题,在朋友圈的传播能力极强。该话题被转到朋友圈后,迅速在传媒大学大一至大四甚至毕业同学群体中被分享,积累起了下午时最初的几十万阅读量;
③ 微博滚雪球:微博是弱关系的社交网络,但是是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微博的关注度是滚雪球式的。当#传媒大学军训#的话题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开启了滚雪球效应时,这个话题就在微博上迅速引发了许多传媒大学圈子以外的人群的关注,并且越滚越大。此时,事情就被复杂化了,各种人参与了进来,各种观点竞相迸发,也有人基于猜想发表了一些不客观的言论。在傍晚时登上热搜前三,最终该话题获得了6千万的阅读量;
最终结果:军训基地与学校做出调整,让15同学们最热时可以不穿外套;调整军训时间;造谣同学道歉;预计学校领导会给同学们午饭加个鸡腿、发些零食。
第二句话:这是一个怎样的学校?为什么在这个学校能发生这些事情?
任何人做出的行为选择都与他所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相关。都说这是一个包容、自由的学校,没错,这里的包容与自由让我为之倾心,但除此之外,这也是一个专业的地方。
有很多同学自称这里是中国“搞事”大学,是因为他们确实搞了很多事情。
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学生媒体大概有一百多家(不包含老师学生的个人公号),组织规范、影响力较大的大概有十多家,包涵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媒体,校园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个学校,十几家校园媒体每天都以打鸡血的状态盯着2万人学校里的各种大事小事;在这个学校,很多正在接受专业教育、心怀新闻/媒体理想的准媒体人,在学识、能力负面,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专业媒体人的水准,且他们都很有态度;在这个学校,校领导对同学们遗产包容,就算同学们一直找茬,他们也从不封杀。基于这样的土壤,这里的校园媒体、同学经常揭露学校一些负面的问题,偶尔惹祸,当然也为同学们维护了一部分权益,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淫一年后,可能这些大一同学们的脑子里就已经形成了“权益受损时就是要勇于表达、敢于抗争,而不是默默忍受”的意识,也懂得了如何应用社交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可能最后的结果是略微失控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多嘴杂,有些人看热闹不嫌事大不基于事实凭空发声。
当然,这也是一个包容的学校,各式各类的人都有,确实有些同学略显娇气,有些同学爱刷存在感,强出风头,据说军训中就有强起哄的男同学。
所以,你要问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我会说,对于同学们敢于抗争的态度,我还是资瓷的;这次抗争的经历,对大一的同学来说,也是值得铭记和反思的,获得关注和影响力是媒体人应有的能力,你们已经能够做到了,但是除了关注和影响力之外,你们还应该以此为起点,学会如何理性表达、预测后果。毕竟,搞大新闻,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最后还是要回到那句话:中国传媒搞事海底捞大学,是值得考虑的。但一篇文章太短,写不完整个学校的全面评价,归纳一句负责任的话:这个学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