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始终是自顾自地往前走,一晃已经快一年没有总结孩子的成长点滴了。一方面,孩子慢慢长大,小惊喜越来越密集,见怪不怪了;另一方面,自我成长的需要,加上二宝的到来,精力、心力都被扰乱,只能借口偷懒。但是,里程碑式的跃进还是必须回顾总结的,不然太不称职了。
还有一个月果果就六岁了,九月份就上小学了。他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踏上自己的求学之旅了呢?按照自己的成长节奏一路走来,没感受过压力的小屁孩,六岁时能自己挣扎着学会点啥呢?
看了那么多派别的教育类书籍,我坚信,每个孩子都在奋力成长,按照自己独有的节奏;父母该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该出手时再出手,力求当个好助手而不试图当导师。
成长现状
任何孩子,只要从小身边有书、有氛围,爱上阅读就像爱上游戏一样势不可挡。所以,果果从一岁半左右开始接触绘本,阅读习惯就像生理需求一样挥之不去了。
识字量一般般,还不能自主阅读文字,只认识个别的字,有个识字软件——悟空识字,设计的挺不错的,但是果果害怕里面妖怪之类角色,所以没有充分利用,那就慢慢积累呗,总有一天他会认识足够多的字的。不妨趁我还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多陪孩子享受一段亲子阅读时光吧。
数学应该是比较超前的,动不动口算到五位数加减法,我只能用计算器帮他验证。也会一些不系统的简单乘除法,不是背诵乘法口诀,而是确实掌握了一些经验支撑的结果。关键是他自己会抓住一切机会,去琢磨,喜欢自我挑战,享受成就感。
关于动手能力,画画、手工、搭建模型等很有创意的作品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写数字还是有各种朝向的,不过我不愿意纠正他,让他自己去发现吧。
最后说说英语:对动画片着迷,对于用英语表达充满热情,满口飙英语,正如一岁半左右的母语爆发期一样,进步飞快。与其他不同的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我们作为助手本身就学艺不精,做不到挥洒自如,看着孩子求知若渴的阵势,多少有种无力感。但是,孩子成长的需求不会因此消失,不求完美,至少做到尽量好。因此,某种程度来说,英语是最有挑战性的,这也是本篇文章的总结重点。
一路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正如蒙台梭利描述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一样,任何学习过程都必然经历:平稳上升-停滞内化-突然的飞跃-平稳上升-停滞内化-再次飞跃……这样一个螺旋式进步的过程,当然,前提是,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成长,而不是被迫去符合某个规律。
经历回顾
果果的英语学习过程从宏观上也自然呈现为三大阶段:储能期,内化间歇期,爆发期。各阶段对应的主要输入方式也是循序渐进的。
储能期
主要输入方式:亲子共读,娱乐阶段,建立兴趣,起码不排斥原版书
果果从一岁半开始亲子阅读,中文、英文绘本同时进行。所以对语言没有先入为主的偏好,只要内容感兴趣,就很喜欢。
每次要读哪本书、或者哪些片段,从一开始我就让果果掌握主动权,不强加自己的意见,最多建议一下;关于阅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会不会跟读、会不会提问等等,我都不去预设,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我只要保证自己确实很投入,和孩子共享悦读体验就好了。关于亲子悦读之前已经总结了一系列的文章,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公众号历史文章。总之,第一阶段之于英语,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在学会咿呀学语之前,需要充分暴露在母语环境中一样,储能阶段必须保证给孩子提供足量且持续的信息输入。
内化间歇期
主要输入方式:有一搭没一搭的混合输入。包括原版绘本,音、视频输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凭兴致模仿、应用,有一阵儿还热衷于讲“鸟语”(母语学习过程也有类似阶段,叽里呱啦冒出一长串语音,听者不知所云,但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说话。对于第二语言,因为这时孩子已经大些了,所以在抒发表达愿望的同时兴许掺杂了一些逗趣的成分,但两个阶段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这种表现其实是跃升的前奏,但火候还不够;
孩子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不会一直亢奋下去,总是有波峰也会有波谷,这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所以,当看到孩子对之前很感兴趣的东西突然热情消减的时候,不必慌张,他其实是在吸收内化前一阶段的输入,为下一阶段的飞跃储能呢。我们不是常常会惊讶于孩子们跳跃式的进步吗!
果果就会有一段时间坚持天天看大量的原版绘本,并且会在恰当的场景下应用绘本上的句子,而且可以记住大部分内容,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读出来,可能其实他根本不认识那么多单词。比如,我们坚持看《美国幼儿英语》那段时间,他就能读出好几十页的内容。这套书总共三册,刚买回来,果果就迫不及待的让我把整套都给讲了一遍。后来第一册基本上认真重复读了好久,后两册就没那么大兴趣了。甚至有一阵儿对原版绘本淡漠了许多,我只偶尔随意的提一下,他不愿意就算了。阅读是一种享受,这是底线,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说真的,我不着急,这就应该是常态,不论学数学、还是画画、练字什么的,都是这样一阵一阵的,间歇是为了下一次的爆发。
我家一直没电视,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利大于弊的。现阶段电脑与电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脑上的所有资源都是自己主动精心挑选的,而电视则充斥了太多不确定的被动资源,头脑不清晰、或者意志不坚定,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副作用。
我的电脑上只有英文原版的音、视频资源,从果果三岁多到四岁多,陆陆续续下载了一些:Peppa Pig第一季,Word World第一季,Alphablocks,The Magic School Bus,Nelly and Nora,以及原版经典绘本的视频等,还有一些音频,都是偶尔随机随意的看一下,或者只是作为背景音播放。这个阶段,这些资源都是间歇性的不规律输入,没有形成习惯。
爆发期
主要输入方式:接触更丰富、完整的语言情景(专注、融入的看动画片)
现在看动画片就像吃饭一样,一天好几顿。貌似步入正轨,进入语言学习的常规路径,开始积累词汇,并尽力模仿并拓展句式,抓住一切机会学以致用。
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我绝对属于极少数的“盲目自信派”,不但没送儿子去幼儿园,就连任何的培训班、学前班、兴趣班都统统省掉了,是名副其实的“一毛不拔”,既不舍得花钱,更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带孩子各种辗转折腾。就连最基本的亲子悦读也因为二宝的到来,孕期反应太强烈,连续说话两分钟就感觉呼吸不畅了,于是也一再搁浅,对于这件事,我是深深的感觉亏欠儿子了,心里时常过意不去。取而代之的是,适当开放动画片时间。
自从动画片开始纳入每日常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儿子跟我说:“妈妈,你给我下载一些我没看过的动画片吧,这些我都看腻了。”
后来,我就专门建了一个cartoon的目录,花了不少时间,把所有适合他看的动画片都给放进去,不全的补全,又追加了好多新的资源,包括《inside out》,就跟读绘本一样,各种资源都是难易皆备。顺便提一下,《神奇校车》真的是孩子们的大爱,果果当年绘本就最爱《神奇校车》,动画在电脑上存了好久了,我自己都觉得太难,估计一时半会儿用不上,但是5岁多的儿子居然超级着迷,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还让我把他喜欢的剧集都给记录下来。也许也像母语一样,难的、易的不都是语言情境,有啥不适合的!
果果看动画常常乐得呵呵大笑,好不陶醉,有时也会看哭,居然还能识别出笑话讲给我听。(比如《3rd and Bird》里面的对话:……,Me too,Me three。)谁说人家看不懂啦。
就像当初看绘本一样,果果会时不时地问我或者是确认一些单词、词组或者短句是什么意思,然后不失时机的用起来。现在不只是简单模仿了,尽其所能不地自己组句,实在不行就中英混搭。
果果说:“妈妈,虽然有些我还不会说,但是我能听懂。”果果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跟学母语一致的路径,所有婴儿一开始不都是暴露在不知所云的母语环境中吗?我们从来不会担心他听不懂而不敢让他接触母语吧,第二语言也是一样的,只要让孩子浸入其中,习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也不会因为咿呀学语的婴儿偶尔用词不当,或者说出语法不严谨的句子就紧张吧,反而是为孩子的大胆尝试而欣喜,那么对于第二语言,一样应该放宽心,只要孩子勇于开口练习,我们就应该鼎力相助,保护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时不仅仅是欣喜,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
有时我会跟果果提起《美幼》,说后两册还没好好看呢,果果说:“美幼太简单了,我要看真正的英语书。”然后就抱来一堆纯正的原版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凭记忆复述里面的内容。
小插曲
果果:“I want watch books.”
我:“我们一般说watch TV,watch computer,但是看书一般说read book。”
不料,果果的理论是这样的:“Because I can not read, 所以我要watch book、see book。”“OK,那你就watch book吧,等你认识单词了,会自己读书了,再read book。”不得不说,很有创意的思路啊。
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我说:“我的脚疼,我想飞起来,我不想站地上了。”果果接了句:“Everyone can not fly.”然后做扇动翅膀状,我附和道:“嗯,你看,果然飞不起来。”果果接着往上跳,说到:“But I can jump.”
“果果,该睡觉了”
“不不不……”
“那你今晚是不是要睡外面?”
“I want watching computer. But I Don't want sleep there. Do you hear me, mother?”
这段时间,果果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英语句子,词汇量也增长了不少,尽管不能保证语法百分百正确,但是努力尝试表达的热情实在令人兴奋。自己看到精彩的动画片,然后努力尝试着大段复述,分享喜悦。
这是昨晚刚下载的新片,果果地兴奋跟我描述:“I see a beautiful mouse, he 抱着six pie,but the party just need three pie,why he take so many pie.所以,警报响了:‘your so many pie. your so many pie.’…… the door open and close……”
看过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会用英语》的人都知道,学会、学好英语的不二诀窍就一个字“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尽一切办法先用起来再说。对于小朋友,读写还不现实,最好的用就是听、说,也就是通过亲子共读绘本或者音、视频来听,通过模仿、实用来说。学语言之初不必太纠结于标准的发音或严谨的语法,大体正确就行,反正不会伤及无辜,就让孩子慢慢领会、慢慢进步吧,就像学母语一样。
当然,父母也要尽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营造浸入式语言环境,除了提供各种资源,我们自己的进步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孩子一起用英语。在确保正确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完善或者调整句子,很随意的复述一遍即可。
孩子成长过程中,本应呈现的无数惊喜,你见证了多少?是不是我们太过急切的安排扰乱了孩子的成长步骤呢?
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敢尝试让孩子主导成长节奏,估计是被所谓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给吓到了,因为按照关键期的说法,大脑只在最初的⼀段时间里是可塑的。所以,我们很着急,必须让孩子在特定时段掌握相应的技能,不然错过就没机会了。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关于关键期、敏感期的说法本来也只是假说而已,好消息是,后来科学家已经证明: 1. 大脑是可塑的; 2. 并且它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
因此,大可不必担心错过什么关键期了。但是当孩子明显展现出某些趋势时,做家长的自当尽力支持,而不能以此为借口不作为。毕竟现阶段能搞定的东西,必然会给以后储备更多的注意力去学习其他技能。
静待花开,并不只是听着很美,亲眼见证才是最绚丽的!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