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时空对话]

在这一章,老子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务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没有强权政治,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关于老子的这个完美的政治愿景,放眼古今中外,在不同的时间都有过类似的描绘,例如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蓝图,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

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

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

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

老子认为最美好的治国理政,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

当然,这种完美的治国理政在当时并不存在,这仅仅是老子内心的渴望和幻想,否则老子就不会选择隐居生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其实这段时间想了很多,适不适合。 最近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不断向往与懊悔与不知所措。 我没有故事,也没有酒。...
    ZML1024阅读 202评论 0 0
  • Enum:枚举类型。 Enum功能(本人实际开发中遇到的一个功能,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有待一步一步探讨):在数据库查...
    Dear小鱼干阅读 1,436评论 1 1
  • 昨天,依旧是酷暑难耐。我去球馆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用力再用力。 傍晚孩子躲进窗帘后,我拉开...
    紫静橙阅读 3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