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是源自于16年线上一次免费测评,事隔2年后再次测评,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好奇心驱使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关于DISC始终绕不开一个活跃度超高的社群,一个零差评的社群,说实话当时是怀着“它”真的有这么好吗的心态想来一探究竟。
通过公众号了解到还有F码这样的玩法,先是链接到留言区的学姐,之后链接到上海的群主,说交费直接交给海峰老师,当时纳闷老师很清闲么?这么多的咨询量和收费记录确定顾的过来?确实未加入社群的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缴费的时候手还抖一抖心里疑问靠谱儿么?
但是,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愈发觉得有趣儿了,那就来看看CC眼中的DISC社群是什么吧!
1.多向链接,去中心化
为了说明白这句话,我做了张图
嗯,我画的时候也凌乱了,社群里融入了这么多的角色,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点主动自发的去链接去输出,才形成这样有生命力的整体。
一个意向学员在成为毕业生的道路上,“被迫”需要链接到一些人:
● 毕业生——F码优惠
● 海峰老师——亲自抱入社群
● 死党——主动寻找
● 小天使——随机安排
● 助推——课堂及21天助推计划
● 助推团长/班主任
● 同期同学/同组同学
● 群主——本地链接
● 馆长——除非你不想要任何资料
所以,如果你是DI主动型的人,你会很开心有这么多可选资源链接,如果你是SC被动型的人,也别担心,这样的机制会让你不那么“尴尬”的走出自己的圈子,接纳更多的人。
海峰老师说:要消灭李海峰。这句话乍一听自信的要命,但是实际却是这样盘活了整个社群,“消灭李海峰”,或者“双证班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其实给了每个人主观的能动性,这样开放自主的平台,也赋予了自己和社群无限的可能。
2.助推与影响
有一个困扰培训界的“千年”难题:可衡量的学习应用与转化。而这个问题,在社群却都不是什么问题。
● 找到发心:既然报名来了,都是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的,社群90%以上是自费报名,这样内在驱动的力量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 持续助推:人都有惰性,高C的惰性尤为强烈,助推这样的角色,从进组就开始陪伴,照顾每个学员的体验,说明你在我眼里和全世界都不一样;死党的机制,也是在你一个人前行可能打退堂鼓的时候推你一把;各种机制推你将所学用起来,无论你是想成为专职讲师,还是顾问,还是只是想改变自己,认识更多的人;
● 影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他们的能量就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放大。反之,如果一个人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那么他们的能力就是消极的,会导致影响圈日益缩小。”社群就是用这样积极的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影响而非要求,示范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在自己获得收获或认可以后,将这份影响与改变自发的推出去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我们也看到社群有很多非常积极的“代言人”。
3.超预期产品(用户体验与口碑)
超预期,才有用户体验,才有持续不断的口碑。而DISC双证班就是这样一款超预期的产品。
● 成为正式学员进群后,你知道群里有一个疯狂发红包(这次是疯狂发红包+发礼物)的人儿;
● 你随口的一个小问题扔到群里,就会自发的有很多人帮你解答;
● 你只是想去上个可以拿证的班,可最后你带走的走不仅仅是两张证书,还有16G全套的资料视频,定制的U盘,签名的4本书籍;
所以,到此我也能明白为何是一个“零差评”的社群,我们说超越用户期待一点点就能是款好产品,那双证班超越的远不止一点点。
综上,参加一个双证班=脑子里的知识+手里的证书书籍+肚子里的零食茶点+心里的一群热心小伙伴。
以此为开篇,后面会进行从翻转课堂到线下课堂到转化应用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