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思维模式固化

嘿,好轻松      ...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管好自己的嘴就是最大的修行》感触颇深,在此我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借用一下文中的一个例子:R小姐为人爽朗,之前与M小姐交好,R小姐与男友恋爱时在空间里发了状态秀恩爱,结果M小姐在下面评论:这样秀恩爱,希望你不会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R小姐当时气得删掉了那条状态,顺便给M小姐拨了电话过去:你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在私底下说说就算了,这样在空间里说你是在咒我?M小姐倒觉得是R小姐小题大做了。她说:我可没那方面的意思,我是好心提醒你。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一、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

     M小姐,觉得对方小题大做,她是“好心不得好报”。R小姐在自high的时候被人赤裸裸地泼了冷水,心情180度大转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像都有点道理,又好像哪不对?

     首先这个事情的中心人物是谁?即谁是事情的主角?很好判断,当然是R小姐啦。

     第二,在这个事情上,R小姐她的状态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开心、幸福。

     第三,R小姐这个事情上需要‘你’做什么?答案是“点赞、为她开心”。

所以对于“为她好”的其他人来说,应该做的是她想要的事情,而不是做你觉得“为她好”的事情。

       这个知识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受用,所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做“对方需要”的事情,而不是“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二、为他人的好真心点赞

      M小姐的评论说明她在此方面的思维模式以预防为主,说明她的心理对“恋爱”是存在某种害怕、恐惧心理。当然如果只是纯粹的这样的心理,她应该真的能做到“私下说说”就好。

     所以最主要的是嫉妒心理。而且已经形成了无意识“见不得他人的好”的思维习惯,而不自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他人得了年度优秀、升职、获奖、写了篇好文章被人热捧...此时有些人心理的第一反应是“他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更有甚者会想“小心坐得太高摔下来会很痛”等。

      “为他人的好点赞”的人比嫉妒的人在那一刻更开心。不信你可以在自己的回忆里找到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体会一下,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开心”是自己的收获,为了自己,请为他人的好点赞。

叮咚

三、让恐惧消失吧

      当R打电话专门说明此事的时候,M小姐感受不到R心情不好,或者是感受到了而并没有重视它。

      针对此事,说明M小姐,她的思维模式里习惯性的首先考虑到她自己,也就是说,首先考虑自己已经成了她的思维定势。秀恩爱这件事情的主角并非是M。但是当R专门打电话说此事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此事的主角。


      有人会问,打电话的人是他们双方为什么M不是主角呢?判断事情的中心人物,要找到事件发生的原始状态,看那一刻谁是事情的主角。因为解决问题的原则不是把它变大而是变小,所以回归原始事件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轻易地让自己的角色转变,而转入事件中,原因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即“怕自己没有存在感”。

      心理的恐惧被看到后,恐惧自己就消失了。助人者自助。思维方式的转变最大的获益者是自己。

     给予他人“他需要的东西”,为“他人的好”点赞,收获到的是“自己开心”。助人者自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