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号,《我的姐姐》上映。3号上午,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姐姐,看到电影中的一些情节,总是想起我和弟弟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忍不住想要写一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老实讲,我不怎么喜欢看电影,看过的电影也不多。愿意走进影院的原因也很简单:只要电影的预告片能让我看哭,而且愿意看好几遍,我就会去看。在这个标准下,正经走进影院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电影也只有一部《无问西东》。
之前看《姐姐》预告片,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姐姐和弟弟之间相依为命的那种感情,让我觉得特别戳心,很有共鸣。《姐姐》讲的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父母离世,姐姐安然面临着一个困境:是沿着自己的人生规划继续考研,还是停下来抚养尚在幼儿园读书的弟弟。
当时我甚至设想过,倘若我是故事中的姐姐,我会怎么做?彼时还不了解故事情节,也不过就是设想了一下,没有给出答案。今天看完电影,心中又浮现了这个问题,倒是也想到了几种可能的选择。
看电影的时候,心中还是有很多想法的。开始敲字的时候,发现好多情节都忘记了。从一个姐姐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部电影姐弟情上处理得很细腻。安然和安子恒相处的点滴,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弟弟相处的情景。
安然抱着电脑找领养家庭的时候,安子恒在那里不停地捣乱。用脚蹬姐姐,推搡姐姐,姐姐抱着电脑到处换地方,却依旧逃脱不了弟弟的捣乱与干涉。这就是活脱脱的熊孩子捣乱的日常。
安然给安子恒洗澡,一下子就把我的回忆拉到了几年前。夏天傍晚,弟弟坐在一个大盆子里,帮他洗澡。安子恒用热水给姐姐泡肉吃,我想到了弟弟给我煎荷包蛋,煮泡面。类似的场景总能唤起我和弟弟之间的种种回忆。
安然送安子恒上学的路上,安子恒上厕所的间隙,安然悄悄地藏了起来。看着安子恒惊慌失措地叫着姐姐,我真的好害怕安然会把安子恒丢下。后来安然出现后,安子恒一直说:说谎是会长象鼻子的哦。子恒宝宝心里也是清楚安然是故意走开了吧。
我好想对安然说,其实你可以直接跟安子恒讲,你不想要他了,你没有时间管他。即便是要离开他,也请你光明正大的离开他好吗?不要让他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离开他。那样会摧毁他所有的安全感。
安然和安子恒聊天。安子恒问安然和男朋友为什么分手?安然说:因为他想去吃麻辣烫,而我想去冲浪。安子恒问她:你不可以先吃麻辣烫然后再去冲浪吗?安然说:我不能。人生太短了,每个人都很忙,吃了麻辣烫就没有时间冲浪了。
当安子恒意识到自己会成为安然的累赘时,主动联系了愿意收养他的家庭。当他们和领养父母见面时,安然问安子恒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以为安子恒会说:人生太短了,我想让你去冲浪。但是,安子恒却是哭着说:你走,我不想要你了。安然跑出去之后,站在墙边默默哭泣。
结尾,安然暂时性的没有在领养协议上签字,带着安子恒出去踢皮球了。故事戛然而止。姐弟之间的感情,说厚也厚,说薄也薄,可厚可薄,无可厚非。安然无论怎样选择,都是她的自由。没有对错,无愧于心便好。
故事虽然讲完了,但我其实还有挺多疑惑。安爸爸车祸前打给安然的电话是为了什么?安爸爸车祸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心梗?为什么心梗?如果没有安子恒,安然和男朋友会分手吗?为什么安然妈妈的墓碑上写的是舅舅的名字?安然在寺庙里供的灯是给舅舅还是给妈妈?
碎碎念的印象
姑妈和安然对话之后,用俄语说了“你好”“谢谢”“再见”“我爱你”。
安然问肇事司机为什么要帮他?肇事司机对安然说:我也要带女儿,我晓得你的不容易。肇事司机这个人物形象设定还不错。虽然在情节上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人——故事发生的导火索。但是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工具人的层面,对安然伸出的援手让这个工具人形象一下子变得饱满。
安然两次去寺庙。就是单纯喜欢电影里出现了寺庙这种元素。第二次在佛前为父母和弟弟供了灯,表示已经放下了。
踢皮球。安子恒就是剧中的一个小皮球,被姑妈、舅舅和姐姐踢来踢去。不过那只破烂的小皮球上面写的是“jiejie”。
不是所有的套娃,都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也不是所有的姐姐,都要像姑妈那样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姑妈也是一个可怜人,好心没有办成好事。我喜欢姑妈,可是我不愿意成为像姑妈那样的人。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同一个人呀。喜欢安然,也心疼安然。
虽然夸了很多,但还是要写一写我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
安然和安子恒之间的姐弟情来得太快了。
子枫妹妹和可爱弟弟的演技,的的确确让我产生了很深的代入感。但实际中,亲姐弟之间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电影的背景是安然和安子恒在父母车祸前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
葬礼之后,两人只是相处了很短一段时间。但他们之间产生的姐弟情,已经达到了我和弟弟十多年才培养起来的程度,这令我很难相信。但是也可以理解。电影嘛,讲故事的时间有限。如果要慢慢培养姐弟情,那直接拍成电视剧就完事儿了。
安子恒过于懂事。
父母去世前对安子恒应该也是百般疼爱。作为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去世之后,除了吃肉包子和看见车的那两次情绪失控,其余时候安子恒表现得太乖了,不是一个正常小男孩应该有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幼儿园的小男孩,上学回来看不到爸爸妈妈肯定是要大哭大闹大叫。一直看不到就会一直哭闹。哄起来也能管一阵子,但再次想到爸爸妈妈了还是会哭会闹。当然了,也不排除有那种特别乖的孩子。安子恒也许就是那种特别乖的特例吧。
安子恒对安然的爱来得有些莫名其妙。
站在安子恒的角度,一个不太熟的陌生姐姐来到了我的生活,要照顾我,我还得处处听她的。其实相对于和安然的熟悉程度,安子恒和姑妈或者舅舅之间的关系应该更近一些。当父母出事之后,如果不是姑妈和舅舅都不管我了,那我应该更愿意跟着熟悉一点的姑妈和舅舅,而不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陌生姐姐。
后来,安子恒了解了安然的梦想之后,主动联系收养父母,减轻姐姐的负担。如果这是安子恒对姐姐的爱,我觉得这份爱太伟大了。一个一开始还挺霸道地对安然说出:“这个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你要听我的”的小男孩,他怎么就成为了那个愿意委屈自己成全姐姐的小太阳了呢?想不通。
还有一点,安然为了去北京,放弃了相恋五年的男朋友。这样一个独立无畏的女孩子,真的就会为了相处几个月的弟弟而放弃签那个领养协议吗?无私奉献是需要天赋的,没有这种天赋又有什么错呢?安然一直坚持的观念难道要被几个月的姐弟情感情冲垮了吗?还是想不通。
故事情节虽然有瑕疵,情感共鸣是真的强。两个小时,两包纸巾。感谢这部电影,指出了时代背景下姐姐们面临的困境。不知道《姐姐》会不会推进社会观念的改变,但她确然代表了一股时代浪潮。希望更多像安然一样的姐姐们,具有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