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书忘了时间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冷漠和孤单

      身在封闭的围墙之中,但我有很多双眼睛,他们遍及全世界,帮助我看见跨越时空的任何细微的动静。我深知互联网浪潮席卷带来的信息大爆炸是一场灾难,在此之中很多人被琐碎的信息绑架、沉沦、陷落,终将失去或者偏离自我,唯有心定气凝者方能在这场灾难之中幸存。我只看见我愿意看到的,那些经过筛选备受我关注的信息,是我在这场灾难里救命的稻草,我要紧紧的抓住它。

      大学同学大多现已参加工作,有一个朋友发送在地铁上所看见的景象:视频中所有人沉迷在“小屏”世界,车厢里安安静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鼻孔的呼吸,朋友从车厢尾部一路向前,视频中的人们像是死了一样没有任何“活着”的迹象,仔细观察那些人活着的证据只有平静的喘息和不时滑动的大拇指。

      在那一刻社会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这种关系叫做“社会关系”。那一刻,每一个个体都是孤单的,毫无关系可言,每个人都沉浸在碎片化阅读之中,究竟是“从前慢”的生活更加体现和谐社会的初衷,还是科技绑架了毫无定性的“墙头草”般的人们?

      不能说谁错谁对,也不能说谁好谁坏,这跟几年前社会讨论最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又不一样,冷漠毫不关心的前提是有一个需要帮助或支援的主体,在这个景象中冷漠并不成立,那又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已经实实在在的存在,给一个自我安慰的说法,那可能就是: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相处的方式,只有最高效、最优化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最终固化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吧。

阅读和系统成长

      冷漠和孤单并不是今天我思考最多的关键词,而是阅读。当“从前车马慢”已经成了时间轴上一个追溯不及的幻影,我们却都还沉醉在其中,灵魂的速度明显已经跟不上身体,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读书,似乎是一件没有性价比的事。毕竟社会的主流和大众已经搭上了碎片化阅读的快车,想停是停不下来了,而我却还是喜欢纸版的书籍,因为之前编辑图书所以结识了一些出版社的朋友,现在对中信出版社、当当书城最喜欢,一个原因是因为已经成长为金牌会员,折扣很可观,二个是纸版书这两家质量较好、书籍类目全面,细化的杂七杂八的书都能找到。

      出生开始,开卷有益的概念就深深的扎根,如今已经枝繁叶茂了。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从先生的话语里看来,阅读和成长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

      我想从读书中找到什么?总结来看无非“了解自己”“看清他人”“好好相处”三个原因,但一知半解往往造就狂热和焦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一直读,始终不停下,读读活活,活活读读,让思考与好奇擦出的火花尽可能多的照亮自己和他人。读的过程是与书是一场邂逅,朦朦胧胧若有若无,读得越深看的越清,清的是自己,阅读之美在于感性的共鸣,抛却实用主义的功利心,让文学回归文学,带给自己对历史的兴趣、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比如历史:人囿于时空的局限,但历史的进程实则如车轮般轮回,发生在远方的故事可能也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投影。

      今日读书与书无关,读书很重要,怎么读比读书更重要!

              晚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之前遇到很多样式问题,现在从18年3月5日开始记录,但是很多样式问题是之前遇到的,也一并记录在3月5日. (所有的...
    pastFirst阅读 2,849评论 0 0
  • Since I started Bridgewater, I have gained a lot more exp...
    just4progress阅读 1,618评论 0 1
  • 在这一章,作者主要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分别是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一、形象、词语和套话 ...
    Vivi_ZIER阅读 7,773评论 0 0
  • Title #electli{ width:100px; height:20px; background:#c4e...
    90后IT阅读 3,613评论 0 1
  • (一) 雪山长夜漫漫,佛陀探见天边晨光。 一炉燃了岁月, 寒热来往,愈是幽香。 静坐楼阁,点一盏长明灯。 黑夜之后...
    孟达阅读 2,7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