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的说如果把遇到的问题比喻成一把锁,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一把可以打开锁的钥匙。显然我们肯定知道如果只盯着“锁头”是无法找到钥匙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在其他地方…
这就需要调用元认知能力,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在这我分享两个个人小例子,我的数学成成绩非常的不好而我又不得不面对它,总是纠结于一个知识点怎么理解?这个题怎么做?导致自己复习阶段无法前行。求极限的方法那么多,定理性质该怎么用?思维和注意力只放在了这个题上。求问过我们班的大神指导,他很耐心的讲解和分析给我听:这个题考的是这么方面,解题步骤是怎么样的,运用的却是后面的麦克劳林公式…
总之我明白了不能死磕一个问题本身,真正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才能看清全貌,再去找方法。
2.紧接着就是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面对问题我们很多人不是不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注意力不能有效的释放,没有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面对一个问题切勿蛮干。
英语听力的练习,越是听不懂越去练习,确实可以提升,不过是笨的方法。认真思考英语为什么不好?听不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无论听说读写都是因为运用的少,听和说,读和写相辅相成,所以找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半功倍。
最近自己在实践如何更好的写作,不仅仅需要多练习,我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写出高质量文章?难道仅仅是多练习就能达到目标么?看了那么多人的文章和自己做对比,回顾自己写作的过程,写作的思考的方式是灵感突发,突然想到了就写下来,逻辑结构不太清晰。文章写的比较散还是受思考方式的限制。其实每天人们的灵感总是爆发式的,所以我可以先记录下来,在写作的时候再拿来这些素材,并且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段,整理思绪以便表达准确,结构清晰。
3.平时涉及领域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高中学生时代的时候,我这个“问题学生”听到老师鼓舞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方法总比问题多”。个人来讲知识积累并不是很多,涉及的领域不广也不深,但是我现阶段广泛阅读中获取的认知足以支撑我理解这个概念。
像这个学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后如果做一个项目的突破,很可能就会去研究数学去寻找一个可行的算法;本来是从事机器人事业的人,可能在解决机器人如何拥有对更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让它只停留于实验室,这个时候很多研究人员会转向研究生物学。
我认为这一概念是:跳出问题本身,把注意力从“锁头”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找“钥匙”的升级。调用元认知能力,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并有效充分利用的体现。哪怕我们现在不能很好的调用元认知能力,也不能够放弃找到很多钥匙的方法。(深入学习,并多维度发展)
4.时常回顾自己已有的“锁头”和“钥匙”。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断反思自己,思考方式是什么样的?不要一直一门心思研究问题,也不要蛮力的一个个试验解决方法。
相信,并学会用积累的力量。可以记录自己遇到了拿些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一般生活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的解决方法的组合去解开。(数学排列组合的思维)总结一句话就是:善用已有的经验,生成新的方法。
愿我们不再去逃避和害怕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愿我们心里有诗也有远方。
感谢阅读❤,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