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未婚女青年,要怎么回家?

中秋转眼便是,中秋之后又是国庆,话说下半年假期多的特别虐狗,也特别虐心,尤其是大龄未婚女青年。

回家,在心里越来越像像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高手对决,难免有一个会受伤。

我一直不愿意用“剩女”这个称呼,大龄未婚的女子,她们不过没有像绝大多数的女孩一样在大众可以接受的那个所谓的适婚年纪嫁人而已,不是被剩下的。

在大龄未婚这个问题上,大众对于男性的容忍度远远高于女性。

倘若是女子,很多人会说,你该结婚了,过了某个年纪就不能生孩子了,会很遭罪,这个年纪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再这样下去谁要啊?

如此种种,若是男子,他们不过说一句,该结婚了。你看谁谁谁都结婚了。

于是,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要怎么回家?” 这句话,在回家之前,在心里大概也问了很多次吧?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感受大概也很深刻。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反抗的有不反抗的。

二十九岁的叶子小姐,未婚,她的妈妈总在家里恶语相向,你这么大年纪不想结婚想干嘛,你也该结婚了,必须结婚了,照照镜子,跟猪一样活该没人要,即使是朋友去了也丝毫不给她面子,话说的很难听,身为朋友的人也听得脸上挂不住。

迫于无奈,后来叶子遇见不嫌弃的男人便结了婚,她妈妈一分彩礼也没要,叶子小姐就那样急匆匆地嫁了人。

再后来,他们在孩子一岁的时候还是离了婚。

离婚的时候,丈夫说,你本来就是你妈硬塞给我的便宜货,这话让叶子潸然泪下。这是不反抗的。

同样是大龄未婚,木子小姐却是截然相反,每每被父亲以死相逼要求结婚的时候,她不动声色的说,对你来说,我结了婚你任务完成了轻松了,可是我呢,我要怎么跟那个连见都不想见的人结婚。我是不是就是活该?父亲无语的摇摇头。

最经典的莫过于在某个邻居女儿的婚宴上,对面坐着的陌生大婶问她,姑娘,一看就还没结婚,你看人家都结婚,你怎么还不结,看着也不小了,该结了。

Wuli木子小姐神态自若地说了句,别人都死了,你咋不去死?大婶瞬间无语。

这样的回答,难免带着点枪药味。

话说到这里,姑娘们,难道真的是该(或者必须)结婚了才去结婚吗?看过《剩者为王》的大龄未婚女大概都羡慕女主有一个那样理解女儿的父亲,那段声泪俱下的独白,大概让很多人流泪了吧?

“……爱情和婚姻不是百分百对等的,对她来说,就像她坚持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准则。作为一个父亲,我就应该和她一起去守护,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那她有时候受挫了,我就等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可以烧一桌好吃的”

“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她不应该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有一天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鉴于种种的相逼,例如“你如果不……就……”常常会听到,严重点的“在我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见你结婚”。

诸如此类,节日回家对于大龄未婚女越来越没有积极性,回去要如何面对父母以及各路人马庭审一样的关心,不回去,一个人是自在些,可是心里又如何过意得去,回不回家也越来越像是一部虐心大戏。

回家,再也不似二十几岁,遇到放假,就欢欢喜喜往回奔的节奏。

也许你理解不了父母在别人家孩子结婚的时候坐在宴席上被人问及你的尴尬,也许父母也理解不了你也想结婚那个你情我愿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的无奈。或者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那些应该,年纪大了应该结婚了,别人都结婚了吗?当然不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告诉我们,所有的“应该”和“必须”都是狗屎,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即ABC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你对它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改变情绪困扰,是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这也就是咨询中常见常用的合理情绪疗法。

而我们常常听到的那些“应该”和“必须”属于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个体以自己的意愿处罚,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你必须给我结婚”、“你应该结婚”。

结婚或者不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没有像我们一样就觉得那样是不好的,不正常的。

30+单身未婚的你,不要迷失在别人那么多的“应该”和“必须”里,你觉得好,便好,遇到那个他愿意娶你愿意嫁彼此有爱的人时再去结婚,那么可以收获幸福。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更不要为了任何人结婚。

最后,要怎么回家?你知道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