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五颗星
关键词:游猎民族,传奇色彩,驯鹿,文明推进被牺牲的文化,迟子建
力量来自清晰的认知。定下这周的读书安排,花了两个下午就把《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完了。
读完后的感觉,这是一篇恢宏巨制。一个游猎民族里几个人物的命运变化,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包含传奇萨满文化,游牧背景下的壮丽四季,民族传统和信仰。读完后,内心是不安的,是激荡的。对几个人物命运的心痛;对传统不适应现代文明的心痛;森林砍伐,游猎生活退出历史大舞台,自然让步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又有赖于传统的流传的各种矛盾心痛。
前面断断续续看了好些,人物关系虽然分得不是很清楚,但随着叙事出场顺序,一串串事假被连接起来,大概的故事线是能把握到的。通过讲故事倒叙的方式,有一个部落最后一个女酋长的口吻叙述出来。是有传奇色彩的,但又有在现实基础上的延伸;文字是细腻的,描绘的自然场景是瑰丽的,人物内心感受的片段是顺畅的贴切的;佩服作者那些开放式的比喻,用河流等自然元素描绘。
读了后面作者的《跋》后,对这个创作的背景有了更深的解读。作者从自身的生长环境出发,有了种子发芽的土壤,他也在寻找要讲的故事,就是那颗种子。借由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事件,从澳大利亚土著那里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慢慢寻根,查找鄂温克族史记文献,接触相关人物,在贴近雪山自然的环境里专注创作,删减补充替换。从大海的感悟中,对人物命运的创作变化,大海让作者笔下依芙琳变善良,变柔软。作者对于人物刻画还是很有趣的,人物性格的构思一定是需要长远的全局考虑的。我们看到作者就是伏案码字,他们的内心和头脑一定已经在百转千回,被无数风暴撞击,顿时理解了广播了听到“《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加在创作的新作时,说好几次自己泪流满面,精神奔溃,一种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深切体会”,致敬这些伟大的作家们。
查看作者背景,迟子建居然是个女作家,有点出乎意料,但有个声音好像是“怪不得如此之细腻”,以后在读的时候要留个心眼,真正去感受作者的笔触。
有些比较触动的点:
妮浩成为萨满后,为了救人几次丧失了自己的孩子,这种不得不救“别人”也是“自己”的孩子,而舍弃真正是“自己”的孩子,那种神职文化的矛盾。每次救人的时候,场景描述,人物着装描述,都是很细节得处理。
依莲娜画的那副画,让我找到这个故事下部分在我脑海一个具体画面,上面是浓云的天空,烟雾笼罩的黛绿青山,中间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她的驯鹿群,下面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祈雨的人们。最后依莲娜的尸体在贝尔茨河的下游被发现,躺在桦皮船被送回,夕阳把水面染得一派金黄,好像老天知道她喜欢画,特意泼洒了一副,把她给镶在画中了。我就这一段是对依莲娜的死最美的刻画,回归人物本质,让她死得其所,多了一份美感。
还有驯鹿群,世代依靠驯鹿生活的鄂温克族,和驯鹿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有喝驯鹿奶长大的孩子,有跟着驯鹿群不断搬迁的故事,也有萨满救人祭祀驯鹿崽的传统,受不了被圈养的驯鹿群,我想对于游猎民族来说,驯鹿是他们的文化图腾,是他们生存的信仰。
读完了这本小说,只能说还只是通读一次后的浅浅的感受,好些人的故事,好些语段其实仔细去想,还是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地方。现在也只能浅浅得表达一下当下的感受,有些匆忙得做些记录。
希望未来能再沉下心来去读几遍,获得新的体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