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百媚生
爱花成痴的婴宁,是蒲松龄塑造的主要形象,文中写花共出现了25次。8次写道了梅花“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藏花枕底”,“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凋落”,“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乃出袖中花示之”,“ “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婴宁可知,知否?不知否?遗花在地,看似无意,实则有意,一枝梅花牵动了王子服的相思之情,成就了一段以梅为佳话的爱情。“梅”同“媒”聪明又憨厚,可爱又狡黠的婴宁当然知,冥冥之中王子服与婴宁的缘分在召唤彼此,营造了一种浪漫的色彩,也为狐女婴宁的出现添加了异样色彩。3次写到杏花“墙内桃杏尤繁”, “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杏”同“幸”文中暗示到婴宁会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进入世俗繁闹中,会与王子服有一段姻缘,告诉我们浪漫的故事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同时海棠、杨花、木香等花的描写,在文中也出现过。
王子服被婴宁的美所吸引,爱花的婴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拥有最纯真的欲望,爱花便种花。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提到“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花无贵贱之分,爱花之人对它们‘一视同仁’的心态。蒲松龄通过王子服的视野,给大家呈现出婴宁远离尘世的住所,宛然有陶渊明那明园田居的清雅幽野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容华绝代的“笑”
爱笑的婴宁,婴宁的“笑”在文中也出现了25次“笑”是塑造狐女婴宁天真可爱的点睛之笔。“容华绝代,笑容可掬”,“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狂笑欲堕”,“ 女微笑而止”, “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 女笑极不能俯仰”,“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等,到“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再到“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婴宁的笑是天真无邪,最纯真的天性。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不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当她进入人世,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是笑的最天真最灿烂的女子,,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哭的最美最真切的女子。“哭”和“笑”都是她们真性情的表现。婴宁的笑和黛玉的哭都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准确地说是对爱情的宣泄,这是她们独特的一种语言,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爱情。
曹公和聊斋先生都喜欢给人物赋予显示生命本真与自然天性的名字。黛玉这个名字让人感受到人间的自然之美。徐景洲说:“黛玉者,天然的一块未经雕琢的墨玉”。人如其名,黛玉她天真率直,不谙人情世故,任性为之,的确是一块天然的宝玉。蒲松龄取“婴宁”之名,来自庄子中《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所谓“撄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接触外物而不为所动,保持心神宁静。“婴宁”是婴儿的那份宁静与自然,在生命之初的婴儿时期是人类最干净最自然最本真的时期。在小说中,蒲松龄用鬼母的话道出了“婴宁”的本意:“年以十六,痴呆如婴儿”。
蒲松龄对婴宁的喜爱程度可谓是之最,他在小说结尾时写到“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何常憨耶。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美貌如我婴宁,聪明如我婴宁,狡黠如我婴宁,憨厚如我婴宁。正是这样的婴宁,惹人疼爱,受人喜欢,“终不复笑”后,让人心疼。
蒲松龄写婴宁爱花成痴、笑的率性纯真到最后的购佳种、不复笑,融入世俗世界中,被世俗打磨了她的天真、她的烂漫。婴宁是蒲先生笔下最有性格的狐女。它已经不是纯粹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了,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婴宁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拥有和她当初的一样的笑,笑的纯真而灿烂,暗示了作者对狐女幻化的同情与幻想。
汉本1501114
陈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