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述了跟着释若老师对《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片段拆书的第一次作业
I-重述原文
正在读这本书的朋友,你读过那么多书,到现在为止,究竟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现在我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应该能说出一个书名,说你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你帮助可大了。可下面这4个问题,你能回答上来吗?
你说的这本书讲了些啥?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部分?
这本书对你产生什么影响没?
这本书的优点有哪些?
朋友,你现在是不是脑袋空白,啥都回想不起,读书确实是件挺难的事儿,不是吗?
诚然,回想不起具体细节是正常现象,毕竟人的记忆有限。但是,你读书时做笔记或者写随笔了没?就像聆听领导指示时在备忘录上记两笔,你做其他事情有做笔记的习惯吗?
“这本书我以前读过,只是你要问里面讲的些啥的话,我说不上来了……”
我对自己经历或者旁观过的事和物一般都印象深刻,但对读过的书却记忆不佳,就像人名、地名或读过的文章,哪怕看很多遍也容易从记忆的指间溜走。既不记得、也不太理解书里的内容,其实很久以前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毛病。
好多时候读完一本书我会很烦躁,因为明明刚刚读完却啥都没记住,这不跟没读一样一样的嘛!
“一片空白,真的,哪怕是本公认的经典之作,读过之后我都感觉脑袋空空,说不出对它啥体会,也没啥深刻的情感体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终于读完了可以松口气了的感觉。”
“我刚读完的书讲的啥?它就讲了一群人明争暗斗的故事,具体讲过什么情节?人物有什么性格?抱歉,我有点记不得了,我翻书找找看。”
“书嘛,就是拿来看的,看完就算完成了它的使命。能有啥用场?垫桌子吧。”
这些问题我以前也很苦恼,感觉读书都没有用处。我应该不是唯一有这些烦恼的人吧,要不有句话说“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不记得吃过什么,但长成了骨血和肉”。所以啊,读完一本书不能完全记住书中内容不可怕,其中的精髓肯定会对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果真如此么?一本书100分的内容只记住1分或者2分就好,至于剩余的绝大部分,反正已经看完了,以后用到时会自然而然的想起。这种借口你自己信不?我敢肯定,你将来即使灵光乍现想起来,也只是诸如“我好像仿佛大概也许读过这个内容”的模糊记忆。
得了吧,连昨天吃的啥你都要想半天才能勉强回忆起,“理解书籍的精髓”这种自我安慰的话还有啥理由相信?
再说了,花100块钱买了一本书,你只记住其中1块钱的内容,这也太浪费了吧。花100块肯定是希望得到值这个钱的回馈噻,最次也要得到价值二、三十的东西吧。
所以说,“理解精髓就好”纯粹是机会主义者自我安慰的美好臆想罢了。而且,随着我们继续读更多的书,哪怕你以前读书时勉强记住了1%或者2%,你也会像猴子摘桃一样,忘掉之前书的1%或者2%。
读哪怕100本书,甚至1000本都没一点用处,如果你只是用眼睛看而不用脑子记的话。这样子读书,和没读没有一点区别的。
A1-联系经验
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起了大学毕业时奉为人生之书的《少有人走的路》,讽刺的是,曾经的人生之书除了书名就只有“心理地图”4个字还能想起,其它关于这本书的任何信息都没有一点印象了,就好像从来没读过一样。
相反地,我倒是对3年前备战注会的《会计》教材记忆犹新。全书共28章,除第1章概论外,后续章节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报表和具体业务处理这6个部分讲解了会计准则的运用。当时对于会计零基础的我来说,这书可比《少有人走的路》来得乏味得多,看来,读了书反复运用才是将之内化的关键。
A2-规划运用
结合书中提的问题,我意识到自己以前读书就是在看书,只用了眼而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手。基于自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后读书要更加注重在下面4个方面用力:
首先,读书带上脑子。对书中讲的事例,结合自身经历比对验证,如本片段提出的4个问题,回忆曾经看过的书,自己问自己这些问题能否一一答上来。关键是要改变以前读书光看的习惯,让脑子和想象力参与到读书的过程中来。
其次,读书带上双手。对书中讲的方法,要多操作多运用来加深体会,尤其是对运用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解决过程要格外重视,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外化于形的过程;对精彩论述,可以关上书拿出笔来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就像本文中的I部分,再给家人讲解该论述,直至她们也能听懂。
再次,读书要记笔记。对书中讲的招数,多多地结合自身实际,写下运用实践的具体方式(比如现在正在写的A2)。下一步要拾起思维导图这个法宝,每本书都要留下至少一张导图,所有的导图以关键字命名,并填入自制艾宾浩斯记忆表格,方便将来检索复习。
最后,坚持RIA法读书。虽然这是第一次,整个过程相对冗长,但将体会和打算付诸文字确实让我对这个片段记忆清晰、领会深刻。下一步要继续跟着老师坚持练习该方法读书,除此之外,将此法用于新买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以求尽快达到熟练运用。
最后附上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