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由于项目投标的需要,要上台演讲之前,为演讲做了一些准备,在预演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特别喜欢说“就是说”,每当演讲的过程中有卡壳的情况,我就会说“就是说...”,把刚才卡壳的地方,或需要解释的地方,用这样的习惯语带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我说话原来有这个口头禅。随后我发现,原来我的客户也有这个口头禅,频率高的时候,这类口头禅甚至每两到三句话就会说一次。从那以后,我就非常注意观察大家说话的习惯用语,因为我觉得说话过程中过于多的使用某些口头禅,也许会使别人不舒服,使人家认为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奇怪”,而自己完全没有意识。
在观察和比较别人和自己口头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词是比较常被大家使用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同样的),那就是“但是”。
“不过”,“不是”,“但是”,“可是”是有转折语气的词汇,强调这些词后面所表达的观点与前面的有所不同,并且是更加重要的。它们在非常多的场合下被频繁使用,许多人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时,首先会说“不是”,无论他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当我学过一些课程,看过一些书,比如卡内基关于人性的弱点的论述,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沟通方面的知识以及“inspiring leadership throu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发现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应该同意别人观点,再进行论述、说服,如果首先否定别人,会使双方远离,互相之间首先是在敌对的,相对的位置上,然后才进行沟通,沟通的结果可想而知。日常生活会导致大家意见不一致,“不欢而散”或距离感增加,对于部门经理、公司领导与下属沟通,会导致员工凝聚力下降,对领导力和影响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里聊一聊我在注意到这一现象后的“进化”过程:
1. 意识:意识到自己经常说这类的话,身边的人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说话。活了那么久,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居然是这样的,貌似人人都会这样说而我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居然没有注意到过,好象一夜之间大家都增加了这个口头禅。这是心理学里所说的“选择性关注”,当你注意到一件事时,就会发现这件事特别多地发生着,比如当我们买了一辆车之后,会发现大街上都是这个品牌、这个型号的车。当一个孕妇走在街上,她会觉得街上全是大肚子。
2. 反馈:由于之后的研究发现说这类话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会导致沟通双方距离感增加,降低信任度,所以每当听到这类的话,觉得很不顺耳,很不舒服,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时,与人沟通是非常顺畅的,当发现这个现象后,也许我是相对比较情绪化的人,负面情绪会特别强烈,沟通的效果比以前差很多。做项目,面对甲方时还好一些,反倒是在与一些和我比较亲近的人沟通交流时,更加严重地认为他们反对我,他们不该这样说话。
自己说了这类话,觉得犯了什么错误一样,想不说,却又脱口而出,不经大脑,象是植物性神经的行为。
3. 改变:自己有意识地去改变说话的习惯,尽量避免说出这样的话。刚开始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有时张开嘴,再硬生生地把要吐出来的“不是”吞回去,重新组织语言,那段时间我的行为特别奇怪,话变得很少,因为不会说话。经过研究,对比,实验,慢慢地,我发现使用这种方式,会使自己比较会张嘴,那就是无论双方在谈论什么事,双方观点如何,先说“是的”,再进行后续的对话,经过大约两到三个月的练习,我已经可以熟悉运用这个小技巧了。
4. 理解:听到别人说类似的话,首先理解这只是大家的习惯,并不是针对我,反对我,调整和放松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而对于家人或其它亲密关系,可以告诉他们我的想法;对于其他人,关心他们说话的内容,不需要过于关注大家的语言,做好自己,就象笑来老师说的,“不要刻意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不仅仅对于人们说话的习惯,其它很多学习和知识的掌握都可以通过以上的步骤,首先要把身段放低,产生意识,要意识这件事,这种知识是存在的;然后对自己反馈,告诉自己这个方面我不懂,需要学习,需要改变,产生改变的意识和内驱力;有了动力之后,就会引起自己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很困难的,要跳出舒适圈啊,要养成新的习惯啊,这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最后的理解可能是对他人的理解,也可能是对某件事,某个知识的理解,这个时候,其实一个人已经从对这个知识的“听说”到“熟知”了,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