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和《孤独者》,既然悲伤得难以自抑。念中学时读过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记得那园子有着丰富的植物,碧绿的菜畦,以及云雀和蟋蟀等。书中写来是一个孩子玩乐的天堂。当时觉得先生写得有些夸张。对于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并没觉得有啥稀罕。那是最早记忆中读到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后来的《阿Q正传》也是出了校门偶尔读来,可均没有今日读先生作品所带来的震撼。
细细思量,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可能随着自己的成长及阅历有所改变。
“我还得活几天......"就这平淡的话让我内心起了大大的波澜。话中含着无尽的悲凉,这是《孤独者》中连殳的话。一个对生活最终妥协的人:“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就是生活。为了活着,文中的连殳最终堕落成自已厌恶的人,这样的苟活也没长久,当是主人公自己选择遭踏自已走向灭亡。
《伤逝》让同居的两人成了陌路。在柴米油盐中,在寒冷的冬日、炉子没法燃起的火焰中,爱只会成为生活的祭品。最终是以一方的生命做了爱情的殉葬品。那些为了生存而艰难活着的知识分子在鲁迅先生笔下成了真正的无声的呐喊者。当我悲伤于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时不得不敬仰鲁迅先生深厚的笔力。先生以冷峻的,疏离的笔调,却含着力透纸背的力量娓娓道来。使读者悲怜于爱的轻薄,也深刻沉思生活的残酷。
谁能说这两篇小说所描述的生活状况在如今这个社会不存在呢?只不过是以另一种状态出现而已。或许以更隐晦的方式表现。虽然我们能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但我们仅仅是满足温饱?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的世界,有多少人不是被生活裹挟?我们真正做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吗?我们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吗?我们对他人的爱又有几分是真的呢?多少人标榜着爱情,标榜着清高,结果呢?一切都会在生活面前现出原形,这或许就是人性的黑暗吧。当我们能正视自己的黑暗才是奔向光明的唯一道路。
近一年来读了很多国外的名作,就自己的领悟能力还不能说能辩别出好的,伟大的作品。但今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感觉有很深的触动。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心更柔软罢了。今夜特写下几句,以表当下之心境,也不枉读先生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