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你,你不来我不老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场空难震惊中央,现场两具烧焦的遗骸紧紧抱在一起,而他们中间竟有一个完好的资料包。


场景让人泪目!这位誓死保护资料包的英雄就是国宝级科学家郭永怀和他的警卫。


郭永怀是我国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的力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是一位传奇式人物。


2018年7月,在郭永怀牺牲50周年之际,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编号212796号和212797号的两颗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

李佩先生

李佩,就是郭永怀的夫人,也是令人敬仰的传奇式人物,人们尊她为李佩先生。


她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李佩与郭永怀这对科学界的才子佳人情深意长,在地根深叶茂,在天双星璀璨。


一直到如今,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正如他们的名字一样,令人永远怀念与敬佩仰望。

李佩与郭永怀

1947年,优秀的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期间遇到了她的挚爱郭永怀,两人志同道合、有缘人一见倾心。次年,二人喜结伉俪。


1956年10月,为了报效祖国,他们主动放弃了康奈尔大学的优渥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夫妇带着5岁的女儿郭芹,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家三口

回国后,受钱学森之邀,郭永怀担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全力以赴投身于国家科研事业中。


李佩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丈夫,自己也在中科院致力于科研教学事业。


在学生心中,无论酷暑严冬,李佩教授从来不知道疲惫,从来不会坐下来讲课,始终微笑着站着讲课,这一站就是几十年。


她和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共同开拓了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出国的渠道,使有才华的莘莘学子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研高端人才,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年轻的李佩

这枝“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的美曾倾倒无数人,她的痛却独自承受。


1968年12月5日,得知丈夫郭永怀空难的噩耗,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她完全醒着,偶尔发出轻叹,克制到令人心痛。


从此,李佩与女儿相依相伴,一人独撑一个家。然而,磨难却没有放过这位令人敬重的教授,1996年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因患癌症被夺去了生命。那一年李佩78岁。


中年丧夫,晚年丧女,人生的两大不幸,依次向李佩教授重重袭来,没人知道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有时她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小时。


即便这样,在料理完女儿的后事之后,她依旧像往常一样,提着一台录音机,准时来到讲台,尽管声音沙哑,仍继续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依旧顽强地继续着她的故事。

李佩先生

81岁那年,李佩创办中关村大讲坛,请大腕们云集中关村免费讲课,总共办了六百多场。


她开拓性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英语硕士博士研究生,被誉为“中关村的明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90多岁时,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做研究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于2011年出版《钱学森文集》一书。


李佩将一生都投入到科学教育事业,完成了丈夫郭永怀教书育人的梦想。


李佩心中明白,这是她纪念丈夫郭永怀的最好方式。一对伉俪,两种传奇,虽然以不同方式行走,却担负着同样的使命。


爱一个人,就是在离开之后,活成他的样子。

郭永怀与李佩

90多岁的李佩将所有积蓄60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一半捐给了丈夫郭永怀生前的力学研究所,一半捐给了自己教书育人的中国科技大学。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交纳一张普通的水电费单一样,有人提议举办捐赠仪式,李佩说,捐就是捐,搞什么仪式。


在外人看来,李佩很少提及自己的丈夫,但她将一株迎春花移植到自己的楼下,她说,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年年岁岁这些迎春花,就像亲人一样陪伴在她身旁。

迎春花

2017年1月,99岁的李佩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她只有一个请求,想与老郭埋在一起。


正值郭永怀108岁诞辰纪念日,在郭永怀的雕像下方,一对伉俪,在分离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长眠在一起,永远相依相伴、永远不再离分。


李佩先生把一生的挚爱给了丈夫郭永怀,把一生对祖国的情怀给了她的教育事业,把一生的痛苦化作力量扎根泥土。


就像那株迎春花,纵然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她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仿佛淡淡地笑着说:我等你,你不来我不老。   

等你,成双入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