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NBA直播。
过程中蹦出两个想法:
腾讯为什么要找个美女站在左侧,我想一定是怕有人觉得解说太无聊了,一走神,眼神落美女身上,心情就没那么坏了。
不过深究起来,当然不是那么回事。腾讯的传统之一极重用户体验(这里的用户是指多数人的意思,不是我这种难伺候的),要是发现解说垃圾,早换掉了,但是事实是解说一直都在,光头王猛懂英语,嘉宾请来的也大多懂球,但是一说起来,让人想塞耳朵;然又不敢静音,为啥,场地那边的声音对观球还是挺重要的。这说明大多数人至少对待王猛是很宽容的,如果付费能隔掉解说的声音,我一定马上变VIP。
旁边的美女确实很吸引眼球,她们穿着时尚,不是紧致修身凹凸有致,就是裙摆越过膝盖,遐想连连,观看体育赛事的人,我想多数是40岁以下的男性年轻人,其中18-35岁应该是主力,他们喜欢什么,不言而喻。
然后注入各种套子的广告。赚死!
美女主播永远是年轻男人的终极杀手。
另一个,我发现解说总是不由自主偏向流量大队。
对于那些什么黄蜂,公牛,鹈鹕,魔术之类的,有点屌丝的球队,经常言语之间能感觉出,把对方当陪打而已,用来衬托主角的牛逼。
一旦屌丝队逆袭,满直播间哀怨连连。
这让我想起2004年的时候
我第一次在中学的食堂端着饭碗看电视转播的篮球比赛。
那时候,除了粉姚明,就是代入强者和强队,意淫比赛。
属于初级观众。所以每看见球星发挥失常,强队滑铁卢,就特别不开心,觉得自己也被虐到了。
上大学后,看比赛的口味有所变化,几乎同情弱队,反感强人,一遇到球星失常,自己特别开心,特别是山猫队防死科比,赢掉湖人这种类型的比赛,看的舒爽无比
经常赛后嘴欠,发表团队篮球理念的滥调子,与很多科比詹姆斯的球迷龃龉,闹得很不愉快。
后来,我又回到原点,觉得打球,球员的球风很重要,球队要有文化,要打成标签,表面上,又是看强人强队,代入意淫了。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有的球星所在的球队会成为流量队。
球员的风格和持续稳定的表现能长期稳定吸引球迷。
似乎关注任何东西,都有个类似的过程——
一开始,图个热闹,追随潮流,别人看啥我看啥。
然后,逐渐发现人人都跟自己一样,就要标新立异,走到对面去,与众不同。
人一到年纪,看什么东西都喜欢带一些私货,上下左右联系。
所以,现在看见弱队,就有种看到“搅屎棍”感觉,觉得这种球队没什么追求,就是赚门票,打小球取悦观众去的,也不注重什么特点,主将是什么样,球队就跟着什么样,这些传统弱队都曾经是我会同情的对象。
这种“同情”,放到现实里,我管它叫“犯贱”。不喜欢弱方,实在是近几年渐渐不喜欢同情弱者了,这些人精神本身多数自甘堕落,又十分流氓;加上,我自己也是弱者,深知弱者的脾性,有一种世界欠我的视角,总觉得别人要来加害,道理都在他们那里。我这里指代的弱者,是指有流氓思想的底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