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容易去当法官,评定孩子谁对谁错。在多子女养育的家长都会有所体验。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父母看到后,就会插手,在评断谁有理,谁没有理,谁要跟谁道歉。用这样的方法来介入到孩子的争执当中。
当父母介入到孩子的争执当中的时候,我们已经侵犯了孩子的界限。父母把孩子用自己方法解决冲突的权利给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替孩子来承担。
作为父母,此刻我们来反思一下,在这样的事情当中,孩子学到了什么呢?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
既然这样的方法不可取,那有哪些更好方法能帮我们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呢?
我们可以用第三方调解的方法,来协助孩子解决冲突,而不是替代孩子解决冲突。
首先是要站队位置,父母是协助者,游戏的主角是孩子,也就是咱们前面所说的问题区,是发生争执的2个孩子处在问题区。这个问题是需要孩子去面对和解决的。父母是一个协助者的身份。
协助者有协助者的任务,那就是要做到中立,不评判。很简单的两个词,但是做到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的。这是我们的心态,要做到中立和不评判。
然后倾听到发生争执的双方并协助双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最后协助双方使用第三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里面,倾听最为重要,倾听使建立沟通的基础,也就相当于沟通的管道,能准确地倾听到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对方有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情绪就会得到释放,大脑就会恢复到理智的状态。彼此双方自然会想到一个好办法,来面对当下的方法。
所以倾听在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
很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高效能。能力强,没有良好的沟通,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所以要有高效能,良好的沟通和很强的能力一样的重要。
举个例子:在孩子起床的事情当中,我也实验了很多次,我来分享让我感受最深的那次。
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间到了,我就去叫醒孩子起床,她睡的很沉,我叫了两三遍,她才有回应,我告诉他现在7点了。
她当时醒来,有很大的起床气,然后他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太瞌睡了。
听到这里,我内心就是一紧,很紧张,啥,不上学了,怎么可以这样?那还了得,为了睡觉不上学,怎么可以?这些话也想脱口而出,但是理智告诉我,孩子她现在有情绪,她说出来的话,并不一定是她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平复了一下情绪,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我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瞌睡,还想在睡一会是么?”她说,是啊,我很困,感觉被窝很舒服,还想再睡会儿。我说:“是啊,很困,被窝很舒服,还想再睡会儿。那就再睡会儿呗。”
她说:“现在已经7点了,我还要上学呢,算了,已经醒了,就起床吧。”
看到孩子思维的转变,多好的机会,及时给予孩子一个鼓励:“姑娘真棒,虽然很瞌睡,想睡觉,但是最后还只战胜了瞌睡虫,耶,来击个掌,庆祝一下!”就这样这样不想上学的一个起床以最后的击掌结束。开开心心的起床上学去了。
在这里面,孩子被倾听到,需求和感受被看到,情绪就减少很多,能感受到情绪的流淌。
情绪被流走后,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回来了,他就能看到她当下要处理的事情。不用父母再去要求她,或者命令她去行动。她自动自发的就会行动起来。
这个决定是孩子自己下的决定,她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去克服一下问题。
育儿路上,相伴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