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中”在哪里?它就是位在大同西郊十里河东岸的大同一中。它既是“老”校,又是“名”校
,曾是大同知识界的最高学府。说它“老”,是指其深厚的历史源渊而言的,它创建于上世纪1905年,是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力推教育现代化的硕果之一。当时,大同有位开明的知府,名叫刘瀛,他先是利用云中书院旧址,加以改造,又广开视界,延请教员,在1905年正式开学。1907年,又将学堂迁入贡院。接替刘瀛继任知府的李德炳,执意把学堂办成寄宿制学府,还给每位学生每月发放三千文津贴,帮其完成学业。1910年(宣统二年),第一期30人毕业,这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毕业生,个个踌躇满志,将家国天下之事念念于怀。李德炳也未想到,就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学堂里的教员寇煜就在师生中传播革命,联络同党,为推翻满清造势。即使一介寒儒,也令五内俱沸。中学庶务常珍,学监王冠,学生加入得更多,其中有位李国华,成为同盟会大同支部负责人之后,又任大同军政府副都督。大同府知府李德炳仍小觑革命形势,并未停办学堂,1911年(宣统三年),又在州县召入百人,令当地财赋,颇感吃紧。大同在辛亥革命中,虽两军对垒,但由于李国华等人的保护,未受兵燹之大灾。1912年,学堂改称大朔中学校,恢复正常秩序。1913年(民国二年),由于知识权威的鼎力操持,正式成为“山西省立第三中学”。督军府委任孟元文、苑友梅担任校长。他们虽说均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敢于弃旧图新,把省立三中与旧学堂进行了切割,办成文理皆容的新式学校。他们的学识品行令人敬佩,从未把三中变作荀且钻营的名利场,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高人”,并使之成为传统。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以师生疾苦为忧,以学校生存为念,为这座学府的昂然存在立下汗马功劳。他们闻知美国人退还的庚子赔款还可办学兴校,立即召集同僚,
尽其所能,几经寒暑,筚路蓝缕,终于在1918年(民国七年)争取来在大同立项,他们选定在十里河畔建立一座像样的新式学堂,以彻底改善省立三中的办学条件。都说孟校长谨小慎微,事实上,他定义了新学堂建设的审美标尺,至少要使城市气质与城市内涵得到提升一一在校址的选择,校舍的式样,教材的设置,一律要“新”。这样的志向是了不起的。就
大同的文化而言,自汉唐以降的边塞风情,鲜卑北魏的游牧习俗,一直到清末的守旧文化,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在文化需求方面,愈来愈少生气。就以校园式样与布局而言,孟校长选择以天津的南开中学作为模板,采用一种经过改良的布洛克建筑式样,新奇大方,清新脱俗。从整体布局来看,从校门进来,是狭长的绿地,然后是东西向台基,台基上建有一排整齐一致的办公用房。从办公用房的中间走廊穿进去,依次是礼堂及各自独立的教室,据说,学生年年搬一次家,等轮完了六座教室,该是毕业典礼了。再往北走,是图书馆、实验室,再往北,生活区(食堂、宿舍、澡堂、理发)展现了寄宿学校的文化姿态。运动场设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西式器械应有尽有。
1921年(民国二十年),学校迁入新址。这里,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三年中所植的行道树已然长大,成为莘莘学子散步趁凉的所在;校园西南角,专辟为挑杏园林,除了赏花,还可享果;校园东面,田畴千顷,绿波荡漾;而校园西边,十里河水流丰沛,滔滔不绝地流向南方;再往远望,是西岩山下的成片杏林,那种灿烂,谁可比得?即使现在河水污秽,甚至断流,但那所学校仍在绿荫宠罩中悄然兀立,听不见任何市声,仍然是读书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