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和风雨共生”,这是自然现象,也是治理哲学。当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外部遏制与内部转型交织,困难像空气一样常见。如何把“难”变成“机”,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辩证思维与历史主动。
一、先破“心中贼”
困难常被误判为“绝对值”,其实它只是“相对值”。贵州榕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自给率不足一成,却办出“村超”爆款,十天吸金四十亿元。秘诀就是县委换思路:缺钱就搞零门槛群众赛事,缺名就借短视频东风。事实证明,短板一转身就成了跳板,关键看干部敢不敢先破“心中贼”。
二、再把“危机”当“改革授权”
上海疫情最紧张时,昆山没有坐等“政策红包”,连夜上线货车电子通行证,把核酸点搬到高速口,一周让六成规上企业复工。非常时期就是改革窗口:平时推不动的流程再造、数字治理,危急时一昼夜就能上线。谁先拥抱痛点,谁就能抢占下一轮先机。
三、把群众“吐槽声”变成“创新菜单”
浙江“浙里办”源于“盖章跑断腿”的抱怨,省委把2.4万项审批搬上云端,如今日活超3000万;广东“民情地图”起于网格杂乱,用“一图统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干部沉下去,就能把千家万户的微痛点集成升级为大创新,把民生痛点变成发展亮点。
四、制度为担当“兜底”
“多干多错”是最大堵点。深圳建立容错备案,明确“三个区分开来”,对出于公心的探索可容错、可免责;浙江每年拿出30%以上提拔名额向一线倾斜。让流汗者不流泪,担当者无后顾之忧,化难为机才能从个体自觉走向群体风尚。
五、把困难现场当赛马场
山西右玉70年接力造林,把“不毛地”变成“塞上绿洲”;甘肃古浪三代治沙,让“沙逼人退”转为“人进沙退”。艰苦一线最能锻造“铁肩膀”,组织部门要把火线表现作为选任硬杠杠,让风雨成为干部成长的最佳课堂。
风雨是考题,担当是答案。只要我们掌握辩证法,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就一定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在新征程上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