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国刚:我家的小孩很乖,是好现象吗
活泼好动是小孩的天性,特别是男孩,更是会调皮一些。
不过,看到小孩不听话,许多父母或长辈会加以严厉训斥或暴力管教,而看到孩子很乖,则会给他糖吃,以及各种表扬。
可是,小孩很乖,很听话,是一种好现象吗?
你说的话,他听进去了,从传播学上来说,这是有效传播,为什么还会有问题呢?这是由于他听话并不一定是出于他真实的意愿。
因此,这里分两种情况:
一是这个小孩家教好,从小学习了很多文明礼貌的规矩,非常知书达理,比一般的孩子显得成熟。然而,即便是出于小孩的自愿自觉,年纪那么小的一个人就如此,也是有悖于他的天性的。
二是,他的“乖”是伪装的、扭曲的,由于某种利诱威逼,恐惧忧虑,各种压力下不得不如此。
可能是为了保住父母或亲人的爱。因为如果他不乖,就被威胁不再爱他。他很害怕失去爱,而只能变得听话。或者是出现了某些变故,他真的失去了爱,而选择了沉默寡言。
可能是由于身处一个破碎的家庭,他为了取悦母亲或者父亲,不让他们生气和烦恼,而遮盖了自己的天性,无奈地走向早熟。
可能是有一位高压的家长,动辄批评,乱发脾气,甚至打骂,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从而不得不屈从于家长的权威。
可能是保姆、老师或同学,不断地对他辱骂、恐吓,各种虐待,他孤立无援,不得不装作很乖的样子。
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只要听话就可以得到某种物质回报,于是他给人以一种听话的表象。
可是,很乖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痛苦孤独。他很听父母亲的话,或者很害怕父母的批评,甚至只是一个眼色就战战兢兢,这说明他内心恐惧,压抑了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那么压抑,长大了,很难会改变这种性格,没法得到真正的快乐,一辈子都可能很“丧”。
很乖的孩子,受了委屈,很难向人诉说,很难发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但他总是需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于是也许会自我伤害,也许是心灵黑暗,或者是长大后,走向极端。
很乖的孩子,胆子小。但是做人做事需要有胆识,特别是做大事情,需要勇敢地闯荡。如果胆子小,很多机会摆在他面前,也无法好好把握,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退却和逃避,不会创造各种条件迎接挑战,那么想要一生有所大作为,就不太现实了。
很乖的孩子,很可能是个“妈宝”。他没有自己的主见,特别依赖妈妈为他拿主意。一个男孩子如果事事都要问妈妈,离不开妈妈,缺乏男子汉应有的气质,会让人觉得不可靠。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那么听话的孩子,很难有独立性,从小就依赖,这种依赖性会成为他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长大后会怎样?只会是一个性格懦弱,畏首畏尾的人。
很乖的孩子,对于父母和长辈而言,是很省心省事的,貌似小的时候不用太担心他,但是最终受害的是小孩。他长大后,人生对他而言是艰难的,那时候,要么父母还得继续为他操心,要么他自己需要从头开始学习面对许多困难。
小孩好动爱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他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表现。他的世界没那么多规矩和条条框框。甚至某些规矩也未必就一定需要他们去遵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行事风格,以及他们自己的规则。
因此,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你真不乖”,随意地批评孩子,也许那时候的他是真正快乐的,你的指责和批评可能会伤害他的心灵,夺走他的微笑。
不要总是威胁小孩“你再不听话,就要怎样”,可能他做的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不如睁一眼闭一只眼。
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烦恼转嫁给孩子,不要过早地让他充满阳光的世界布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他早早地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不要在孩子面前动不动就吵架,让他觉得这个家是破碎的,不是一个可以在受伤时获得温暖和保护的港湾。
不要打骂孩子,不要采取利诱威逼、欺骗的手段获得你的权威,让他一定要服从你。他应当听从的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选择做一个包容的、有涵养的父母,做一个可以商量的、能够沟通的父母,做一个讲道理的、懂得理解的父母。
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并鼓励他遵守这些规则。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不要急躁,给他一个自己的成长空间。
对孩子多些关爱、支持和鼓励,以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他拥有独立的人格,带着自尊自爱,健康地成长。
(厉国刚 博士、副教授,“微观大道”公众号原创作品89)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观大道 。更多内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