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在导师班,克老师就需要作了更深一层的探索。
我们平时都在关注需要的是某个东西,或者透过什么来达到这个需要,都停留在头脑层面的需求,我们在谈论需求,却并没有进一步的去感受这份需求。
我们生而为人,最害怕的就是分离,宇宙当中就一个问题,就是分离,我们真实的状态是合一,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进入到了时间和空间,开始体验到的就是分离,是即兴分化,突然有了二元对立,我们合一的记忆还在,我们越多的认同身体,越多的就会认出自己有什么东西失去了。
这样的感觉会让我们有饥渴感,需求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驱动我们的力量,去找到我们需求的是什么,去把她找回来。
我们不知道到底失去的是什么,就到处去找,当我们有一种包含在内的感觉就会感觉更好一点。我们把这种需求投射到了被容纳,包括在内的感觉,把我融纳到你的空间,如果是被忽略的时候,就会感觉不舒服,肯定不是很舒服。
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是生活中很大的一个力量,而且充满了恐惧,而且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恐惧,不知道自己真的一直感受到那么重要,真正的归属,所以我们就被这个驱使,一定要做点什么。
同时也会有恐惧,无论我们需要的是谁,都会害怕对方,这个需求会持续不断的驱使我们。通常两件事情会发生,需求一点都没有被满足,感觉到完全的被拒绝了,第二个,似乎是需求被满足了,但是永远都不够。
所以我们总想在外面找一个这样的人来满足自己,想要一个特定的梦中情人,按照特定的方式对待自己。于是也不断的在失望中索取,或者是基于气馁的放弃。
当克老师不断的问学员,你想要什么?刚开始都会回答,要的什么东西,要什么人给你什么东西,其实这个不是你想要的,是你以为能够怎么样拿到你想要的。
我们都想从头脑层面去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没有真正的觉察到需要的本身。
需求是一个内在的力量,永远不会满足,当我们感受到了她,想把她填满,想去满足她,搞明白需求是什么,从哪里可以拿到她,怎么样去拿到她,不断的想去搞清楚怎么满足他。
当老师不断的问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感受到内在有一个很大的空洞,需要填补圆满的空洞。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很慌。很难安下来。
这也让我想起在生活中,需要不断的做很多事情,不断的去讨好别人,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需要别人感觉好,害怕别人不满意,总是会把自己以为别人需要的东西给到别人。
我需要别人满意,需要别人认可,需要让别人觉得我是有用,有价值的,是可以帮助到别人,这一刻认可了,觉得重要了,下一刻又觉得不重要了。总是觉得不够,需要总是无法永远被满足。
这也是我从小的习得性模式,我总是会去讨好妈妈,因为我是家里的老三,弟弟最小的一定会受到重视,每一次吃的都会照顾到弟弟,每一次争吵也会在一句,他是弟弟要让着他中结束。
而作为老三的我,既不能向哥哥那样能做事,能帮上妈妈的忙,也不能像姐姐那么刻苦耐劳,如果我不做点什么,似乎我就是会被遗弃,成为不重要的那个。
因此我学会了乖巧,总是去讨巧,讨得爸爸妈妈的开心,逗她们开心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原来我需要她们开心,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感觉安全一点,感觉不会被抛弃,被遗弃和被忽视。我总是有很多的笑话,总是那么的喜剧化,不惜 扮鬼脸,扮小丑,说笑话,细心入微的讨好,及时的满足她们。好像自己的感觉不重要,让她们满意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得多。会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隔离自己的感受。完全不敢有自己的声音,也不敢任性的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说出自己的立场,总是会觉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未完待续【志玲觉知生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