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雨季从5月下到6月,终于迎来了晴朗的今天,于是便有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爽朗心境。我仔细端详着镜中此刻的自己,微微一笑,分明是在向着那个渐渐远去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频频说“再见!”。感谢阅读,让我迭代更新,为我答疑解惑,悟人间之正道,省吾身之过失;感谢这半年来的经历,让我见证生死相依,真情最贵!
(一)参透死,热爱生——我的“生死观”之迭代更新
2020年的疫情仿佛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以至于全球人措不及防,又无可奈何。无数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寄生死于度外,赶赴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疫情一线。没有特效药,疫苗还在加紧研究中,全靠自身的免疫力与之抗争。每天的死亡病例从几十到几百,再到几千。湖北武汉是重灾区,死亡病例最多,仿佛死亡离武汉人最近,近在咫尺,仿佛离我们湖南还远。直到,2月 6号的一天晚上,小区微信群里物业管家发出了一条微信“**栋有位老人发烧,医院来人上门检测,发现疑似病例,有任何消息第一时间通知”。消息一发出,500人的微信群,像是炸开了锅...
清楚地记得,那晚上是我毕生以来最惧怕、距离死亡最近的一刻。煎熬3天后的清晨,直到微信群里警报解除。初春的清晨,被禁足多日的我,登上了30楼的屋顶。一只叫不上名的小鸟在屋顶盘旋嬉戏、降落又飞翔,发出欢快而清脆的叫声。几只蜜蜂围着我打转,我正疑惑着,只有小小翅膀的蜜蜂居然能飞上30楼,它们来不及解答我的疑惑,振振翅膀飞走了。大地回春,大自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人间烟火味、春色撩人,我是如此地渴望生、又该如何珍惜当下?
4月21日的中午12点30分,老公给我打来一个急促的电话,说是婆婆急性心肌梗塞被送进了县人民医院抢救,老公接到电话从市里往县里赶,我留在市里附二医院调度抢救车去接婆婆。我怀着一线希望,在附二医院120急救中心眼巴巴地等着第一台回来的车。结果婆婆未能撑到车子回来,在老公到达前便咽了气。
当天下午3点,婆婆的遗体被抬进了黑色的金杯皮卡车里,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我们紧随着车子后面慢慢行驶在去往殡仪馆的途中,车上的人未说一句话,只听到阵阵抽泣声。车子到达殡仪馆门口,小姑子跪倒在地不肯起来,她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妈妈,您为何来这里了,我们回家,回家...”老公为婆婆挑选了最贵的寿衣,在身体上捂热了,再穿在她身上。丧事办了7天,老公整整守在婆婆身边,为她念了7天的佛经。
公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在下葬的前1天晚上拉着我,用断断续续哽咽的声调,说起了婆婆与他相识相知相爱的经历。婆婆那年18岁,经人介绍认识了公公,因家里姐妹多,未进一天学校,不识一个字。而公公是高中学历,部队军官。表面上,她俩算不上门当户对。可是,婆婆外表柔弱、内心刚强有骨气,跟着公公自学了许多字,从不识一个字到后来能看书读报,连公公都佩服她的精神。在过逝的前2天,还饶有兴趣地与家人谈论当前的疫情新闻时事。不轻视弱小、不攀附权势,接人待物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他人为难。她和公公含辛茹苦地养育一儿一女,把最好的给予后一辈人。公公说“我俩退休还有一些存款,当时考虑是买房还是办丧事,最后我们商议,不给儿女添麻烦,就不买房了,留着办理后事吧,这主要是你婆婆的意思。”话音未落,我瞬间泪奔。
从电视上看到无数医务工作者殉职到亲眼见证亲人的突然离逝,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我品读了《西藏生死书》、《道德经》一系列关于生死观的理念。
生命并不是在去世时就已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老子认为,善于养生的人的生命状态应该是:以一种平常自然的心态对待生死。参透死但又热爱生,热爱生但又不怕死。生而不欢,死而不惧。深知生有常理,所以他们“不厚生”;明白死是必然,也是自然,所以他们不怕死。他们非但不贪生怕死,而且祸福不烦其神,生死不变乎已。
于是,我终于从心理上彻底接受了婆婆的事实,原来真的有“死后的生命”。自她走后,我们感觉她一天也未离开过这个家,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高洁、风骨永远被我们家人所铭记。我们和公公、小姑子相依相伴一起生活,感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无间、彼此需要。是婆婆在默默地守望着我们,给予我们坚强活下去的力量。
我也理解了那些殉职的医务人员,在生死面前,他们的态度是“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死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于泰山。
(二)品阅读之乐—格局和眼界之迭代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年平均阅读书本在5本以下,估计以前的我属拉低平均数的一类人。为了打发疫情禁足的无聊时光,分别阅读了《道德经》《论语》《管子》《唐诗宋词》等一系列经典名著。
读《论语》之所得
之前,我读书只是想着和朋友聊天时有些谈资,不至显得孤陋寡闻。直到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教导我们,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学习不只是学问,关键还是要将学问用于实践,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于他人和社会,这才是对自己最有用的。这句话,让我既羞愧难当,又茅塞顿开。
读《道德经》之所得
怀着“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态度,我开始进一步品读《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之前的我,在职场与家庭中,行为处事总是一副斗鸡公的状态,处处与人争高下,争长短,患得患失的样子,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于是,我慢慢开始摒弃掉以前不当的处事风格,做事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职场关系、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穿越古今、品读《唐诗三百首》
我欣赏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也身同感受他写“秋风词”的浓烈秋思;
我时常回味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奇美;
也惊叹诗人王建的那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赏”,能将新嫁娘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
读《百岁人生》《人生效率手册》
让我明白,我们正处在长寿的时代,不得不考虑往后余生,该如何规划、度过?于是,我为自己拟定了退休后成为一名网球教练以及写书的计划。为此,如今的我每天过着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三)写作和运动——我的技能之迭代更新
2020年3月,我开始重上简书,认识了不少热爱文学的朋友。我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写作。我感受文字带来的温暖和力量。我写了一篇:从“放牛娃”到“主任医生”——我从医的这50年,获得了简书创作者的称号,作为送给我医生父亲的生日礼物。接着写了“我喜爱的食物里藏着忘不掉的人”寄托对外婆的思念,写“父亲节前夕给女儿的一封家书”循循教导我的女儿感恩父爱,写哭了同与我一起长大的姐姐,写哭了看过我家书的同事;陆续写了12篇“网球训练日记”,给了球友们一些启迪;在婆婆去逝后,我写了7篇文章来怀念她,化解我和家人的哀伤;多篇文章发表在我单位的省级刊物上。
每周坚持三天的网球运动,在今年初参加了一次小规模的比赛,获得了混双的冠军,终于在学习网球的第5个年头,拿到了第一个奖杯。
如今,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时常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忧,很期待10年后的另一个迭代更新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