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扇窄门 图 | 网络
最近在读李尚龙老师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是一本很实在的书,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一个个故事,和读者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个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考和感悟。
认真读这本书,被书中很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观点吸引,让人读后受益匪浅。
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直让我们羡慕:那些年纪轻轻就出书的作家,那些月薪几万还能四处旅游的人……
很多人对别人的羡慕只是停留在最表层,他们只是感慨别人的生活真好,自己要是能过上那种生活该有多好,然后就没有下一步了,生活继续恢复到一边抱怨一边忍受的状态。
如果也想过上别人的那种生活,就得研究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做了哪些事,也应该明白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而来的,光鲜亮丽的背后多半都是苟且和忍辱负重。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吃不了别人愿意吃的苦,就过不上别人的拥有的惬意生活。”收获和付出基本都是成正比的,没有春天的播种,也别想着在秋天有所收获。即使春天播种了,也别想着夏天就能收获,成功同样需要等待和规律。
没有哪个人可以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还能平衡好各个方面,成功往往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在一方面成功了,在另一方面必定就有所牺牲。明智的人应该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行动。
放弃无用的批判
我们每天都在针对某些人、某些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对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还要抱怨几句。很多时候抱怨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绪,抱怨完了心情舒服了也就结束了。
偶尔的抱怨虽然能够疏解内心,但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毕竟没有多少人喜欢听别人一直诉苦。
仔细想想,身边的抱怨也分为好几种:有些人是以批评周遭的人和事为乐趣,这是存粹的抱怨;有些人虽然也会发表评论,但往往最后会针对评论的事情给出一些建议。相对来说,后者更容易被人接受。
正如尚龙老师所说,批评别人必然是简单的,挑别人的错也必定是容易的,只是,批评本身应该是为了提供解决方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如果为了批评或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别人,真的好讨厌。
不以改变结果为目的的批判,就是无效的批判。
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责备,就是无用的责备。
放弃无效的责备和批判,也是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方式。
没有一条路是白走的
喜欢篮球的朋友都知道篮球界有一个传奇人物——乔丹,在他的篮球生涯中,有太多的传奇故事令人惊叹。在乔丹拿到第一个三连冠之后,他做出了令所有人都不解的事情,那就是退役去打棒球。
曾经我也一度认为,乔丹退役去打棒球的那两年,对他真的是太浪费,如果不退役,或许他就能拿到五连冠了。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乔丹自传》,里面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如果不打两年棒球,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这么热爱篮球。”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乔丹复出之后,又拿了一次三连冠。
那看似无用的两年时光,让他更清楚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如果他在职业生涯的最后才选择去打棒球,在球场上很有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瞬间了。
我们一生会做很多决定,有些事能够实现,也有很多没有实现。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终的结果离我们的预想似乎总有很大差距,要么是成功所花的时间太久了,要么是收获不够多,总之是每件事都会有一些遗憾。
言下之意,就是白走了很多路,浪费了很多青春。
在最初的决定和最终的结果之间,其实有一条最短的直线可以走,但往往自己走出来的都是一条曲线,于是那些弯折的部分就被看作是浪费和无用。
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是按照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完成,那还有什么可追忆和留恋的,正是因为有了中途的曲折婉转,我们才有了更多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磨练自己的意志。
两点之间的线段虽然最短,但是曲线往往是更美的。而世界上美丽的图画,很少有直线,都是由那一道道曲线构成的。
你好,我是一扇窄门。
感恩在茫茫人海中遇见热爱文字的你。
愿与你分享读过的每一本书,以及随之而来的每一份感悟。
也渴望能够结交更多真诚的朋友,一起畅游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