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的教学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课本学习才能落地,孩子们也才能感觉到学对于他们而言是有用的,是受益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这个目标对孩子来说太抽象,孩子们其实从内心里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每一篇课文,我都在寻找课文和孩子学习生活的切入点,争取让每一篇课文都能落地。
我相信:思想是撬动一切的杠杆。
也相信它也是语文中最柔软的,最能打动人的部分。
七下第一单元都是人物篇,这些人物都是伟人、名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本周的日记内容,一方面写人物片段,一方面在遇到难题时这么想:假如邓稼先遇到我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是闻一多先生处在我现在的境况会怎么办?
《邓稼先》中的主人公邓稼先无论是功绩还是精神品质都是天花板级的人物,我们不是光知道他,仰望他就行了,要做的是看到是什么让他成为这样的人物,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到什么。
邓稼先是那种做事投入,遇事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不掺任何杂质的纯而又纯的专注力才让他能心无旁骛地达到那种高度吧。
我在班里问孩子们,假如邓稼先也动不动就想:今天谁说了我什么,今天谁见了我为什么不给我打招呼,今天谁上厕所时没叫我,却和某某一起去了……那会是什么样子?
大家一听都摇着头笑了,为什么笑?觉得很可笑,认为邓稼先是绝不会去想这些乱七八糟而又毫无意义的问题,他的时间那么宝贵,他的精力那么有限,哪里会分给这些无用无聊的想法?
可是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吗?我们每天是不是经常会被这样的想法干扰,我们每天是不是把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聊无趣而又无意义的情绪消耗中,以至于把我们最应该做的正确而重要的事给抛到了脑后?
接着我又提到了周总理青少年时期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和雄心壮志,又举到了魏书生老师说的你的心胸是马蹄坑还是大海的故事。
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不是智商的距离,而是专注与否,用心与否。
学习《孙权劝学》分析到鲁肃的爱才敬才时,我给孩子们开玩笑说,我也爱才,我也喜欢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我对教室里的每一个都满含着期待。
我伸开双手,手掌向上,指向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我相信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一个人现在是什么样子不重要,或者再近点说你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是什么样子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你过去累积的结果,但是未来是什么样子可就不一定了。
吕蒙一开始推辞学习,理由也很正当啊,军务繁忙没有时间,这多像我们口中的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啊。
大家都笑了,但是不学习的吕蒙只是一介武夫,逞的是匹夫之勇,而学习后的吕蒙才称得上是智勇双全。
从结果上看,吕蒙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过程是很用心的。那么我想问一下,你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了吗?你是真的在好好学吗?
下面不断地在摇头。
我接着说:“真学一定会真会,真做才会真受益。”……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写得真是太好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我们只感叹茨威格太能写了。这时我话题一转,而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译文,是王雪飞翻译过来的文字,我想原著一定更精彩吧!大家想不想看原著?
“想。”
“看不懂。”
现在看不懂很正常,可不代表将来看不懂啊。我们读到的很多外国名著都是翻译家翻译过来的,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译文都那么精彩,原著一定更精彩,大家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阅读原著的机会。
我又在教室里循指了一圈,说不定将来你就是翻译家,可以让我们读到你翻译过来的作品。
接着我又问,茨威格是犹太人人大家知道吗?
啊,犹太人?
犹太人太精了!
看来大家对犹太人印象不太好啊,犹太人可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马克思可都是犹太人呢!
犹太人最大的优点是喜欢读书,人均一年阅读六十多本书呢,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他们会在孩子婴儿时期就在书上抹上蜂蜜让孩子舔,告诉孩子书籍是甜蜜的,你会在读书中品尝到甜蜜。
……
每一篇课文我都会寻找文中人物和孩子们生活的关联点,希望每一篇课文都不只是孩子们阅读理解的范文,还是孩子们成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