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历史,都惊心动魄;每一段文明,都繁华悠然。艺术的特性,是从物质载体触及人的灵魂,仿佛是神性的沐光,既光华四射又曲径通幽,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然而,这种高度并不全都使人仰望,也使人亲近。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是一本谈美术史的书,然而并不是生涩的理论作品,而是一本具有散文色彩的,充满感情的书。
对普通读者而言,谈美术史的作品通常有一个门槛,即专业性和理论性,其突出特点就是充斥大量术语,这对术业有专攻的读者自无障碍,但对非专业读者来说,不免头疼。然而,在蒋勋的书里面,这个门槛是几乎不存在的,他深入浅出的讲,在不疾不徐的字句间将西方美术史的轮廓勾勒出来,不但使你了解了美术史,而且对专业性的东西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动人之处。
蒋勋从史前时期的雕塑和岩画开始谈起,一直谈到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蒋勋的文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带感情,他不是在讲空洞的理论,而是在分享自己的感觉。他谈艺术,也谈艺术家,这就使他的文字充满热度。艺术品,是艺术家感觉的延伸,这是一种充满感情和理性的混合物,它拥有活的分子和灵魂,一旦成型就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对于欣赏它的人而言,他们之间拥有神秘的联系。打个比方,一位画家画了一幅风景,他不止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用点、线条、色彩照搬到纸上,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觉、情感、经验,乃至于把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也拿出来,混合到笔触里,米勒、梵高、高更都是这样的画家。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很多,它所要引导的其实不止是文字表面所表达的东西,还有文字之下的东西。作者谈及达芬奇,谈及米开朗基罗,谈及拉斐尔……就文艺复兴巨人而言,他们们不止是艺术家,还是哲学家,乃至在画笔之下有着更多的表达。蒋勋在书中谈及米开朗琪罗时说,也许他更愿意是一名充分活出自己的“人”。回到“人”的原点——艺术的创作,只是一个生命热烈活过留下来供人凭吊的遗迹罢。也许,“文艺复兴色彩”这个词将是智者的另一个称谓。以达芬奇为例,他所画的上帝以某一个老人为模特,我们所看到的形象,不止是宗教上和艺术上所赋予的光环,还有另外的一些纯粹属于人的东西,我们从人物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鼻际的阴影,眼角的哀戚,肢体的垂老,似乎看到了他一生的经历,他所承受的生活的重压,情感的折磨,心灵的焦灼……画家的模特毫无疑问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画中的上帝则是“虚构”而来,这样作品就在真实的存在和虚构之间搭了一座桥,比真实更加真实,这就是创造。这一切不是画家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在阅读艺术史的时候的派生,是内心完整的一个体验。而蒋勋所传递的,正类似这种体验。
曾有人说,美术史本质上是美术家的传记。换一种说法,美术史可以勾勒出艺术家的生命进程和艺术进程的双轨迹。从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道路,有的艺术家生来就是属于艺术的,他一直在天才的路上狂奔,就像一个活在梦中的人,你可以说他是疯子,也可以说他已经被神性所笼罩。他们从属于灵魂的规则,不计世俗的归属,甚至反世俗归属,其代表人物是梵高与高更。梵高曾在一封信中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尘。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往往更加敏锐,也更加自我。当我们翻阅美术史,我们未必能够真正触及他们的灵魂和思想,但一定会看到绚烂的烟尘。而另一种艺术家则是颠覆艺术的,他不断的推翻自己,每一次打破都是一次创造,这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的较量,在艺术呈现上像巨浪一样,一浪比一浪高,那种破坏力和震撼力,简直令人心神惊惧,你无法对他进行完整的形容,但他活得比人更像一个人,其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美术史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陶艺等等。美术史是对审美的历程的一个归纳,因为审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的每一个地方。美不仅存在大自然中,也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中。庄子说,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这是理性基础上的感受,这就是审美过程。作者谈美术史的方法,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基础上的,他通过谈美术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触及灵魂的美。这本书,使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够一窥艺术的门径,感知美的存在。
司马白羽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