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仰视西方教育,总希望能追赶它们,可是从留学市场等各方面来看,我们已经开始有了倒转,现在其实是“平视的状态”。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定位已经发生转变,开始定位为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方面
而且更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两周前,刚刚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两个指南就定位了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方向。
从这里看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知识点,更要理解知识点的背后,去看它的文化、历史背景,未来也会考察这种对文学、文化的综合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
比如常见的看图写话,大家看各种教辅各种套路,让孩子练技巧、背金句,但是未来会考察的重点不是这些,而是这背后孩子的思维的逻辑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看清方向永远比盲目行动重要。
我们对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很充分的心理学理论支持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过早地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套路和技巧,因为套路和技巧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早学技巧后果可以告诉你,那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真情流露的朗诵了。
现在很多机构都是在拔苗助长的事儿,原因家长更希望马上有结果,而是家长把这个经由“感受”去习得的过程,直接扼杀在萌芽中。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已经不再愿意动脑子了。
大语文已经不太像一个学科,它非常像一个人文和艺术学科。
孩子与孩子在学科上的差距,主要在语文上。
造成语文学科差异的,不仅仅是孩子有没有好好听课、好好做作业。而是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用各种手段,让孩子通过生活经历、通过细水长流的影响,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
国家现在倡导的是真正情景化的语文学习。
比如我们去看日晷,就要站在历史进程中去看,站在古人对时间、对大自然变化的好奇的角度去看,地理的知识得知道。
所以我们要带领孩子了解的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集合历史、地理、自然在内的一个知识“块”,考察的时候不论从哪个点,都问不倒孩子。
我们培养的小孩应该是通才,这才是符合教改整体趋势的。这也就更要求我们作为家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这几年,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也很多,所以说如何做一个有远见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