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
关于这一句“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对于“无友不如己者”就有几种争议了。
翻译中说不与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这样理解同“以忠信为主”的前提,在逻辑上就比较通顺。譬如一个人,德行很差,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我们同这样的人做朋友,那么他做坏事,我们该怎么办?揭发他,则朋友之间的“信”荡然无存;不揭发他,任由他危害他人、社会,那我们自己做人最起码的善恶都出了问题,就这样陷入两难之中。
更不要说恶友拉我们一起做坏事,做还是不做?问题多多,烦恼重重。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故而需要我们谨慎交友,从一开始就避免掉后面的麻烦,这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除了一开始的“不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这种解释外,还有一种翻译很直白,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看起来就很世俗,很功利主义。南师在《论语别裁》中追问,是不是说科长要同处长做朋友,局长要同部长做朋友,最后总统要跟上帝做朋友?照这样算,上帝永远孤家寡人一个,因为他们的教义讲上帝是无上全能的嘛。
这里开一个玩笑,大家不要当真,另外“不如自己”的衡量标准,实在不该是什么功名利禄的东西,而应该是德行呐。古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永远都是告诫大家亲近善友,而非恶友。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静虑品》中就分析了这种与“恶友”交往的过患,对自他均无益处,应当远离“恶友”,亲近善友。当然亲近善友也并不是说德行不好的“墨者”就要被唾弃、遗弃,而是我们自身没有“达”的时候,没有那个本事来引导他们学好,此时该做的就是“独善其身”,把自己的修身为学做好,到自己“身修道立”了,再来帮助这些“墨者”,才不会有反被带坏的危险。
这种解释,若是以道德来作为衡量尺度,那么就有可取之处,值得学习,提醒我们亲近善友学习,而非一群人吃喝玩乐,随波逐流,荒废时光。
还有一种是南怀瑾老师的解释,也很直白,是说“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了,老师将它与“过则勿惮改”联系起来,讲朋友之间交往,也是“狎而敬之”这种态度,不要自大,如果自己做的不对,不要害怕改正,这样解释也很有道理。提醒我们在与朋友交往时,不要傲慢,而是同第一句讲到的,对于贤者“狎而敬之”的态度,最起码也是与朋友互相学习,值得大家反思。
这几种翻译都有争议,相比来说第一种更切合文意一些,但在我这里,则只管他们的道理是不是值得学习,不管一定要严格忠于文字,这才是孔子讲“为学”的道理、精神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只要是好的、对自身修身有益的,就值得大家去学习,而不是争来争去,看到底哪家讲的更贴合文意,看完丢到一边,毫无践行,觉得自己都懂了,如此一来同为学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相比,实在是相差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