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桂枝汤证
桂枝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经典名方。
但是现代社会,却很少用到此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有人解释为现在社会,跟古代时代不同,疾病更加复杂,所以,用方方面更加复杂。
我认为,可能大家都没有体会到桂枝汤证的精髓,不知道如何使用。
理解桂枝汤,先要理解外感病。
宇宙间澎力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成风,收敛则成寒。
人身阴阳混合而成圆运动的气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
外感病,就是人身感应了大气的开合作用,在人身体上的反应。
所以,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的就是人体的开合和疏泄作用。
我们先学习桂枝汤证。
组方:
芍药15g 炙甘草10g 大枣30g 生姜15g 桂枝15g
原文来自《伤寒论》:原文有16条。
临床表现:
项强,头痛,身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
也就是表现为脖子硬,怕风,出汗,头疼、全身疼,脉浮缓。这里区别麻黄汤的恶寒,无汗。桂枝汤证是怕风有汗,麻黄汤证是恶寒无汗。
但是为什么临床用不到呢?因为怕风有汗这个症状表现少,大多数怕风,但是不一定出汗。
而且可能会发热,发热就会去退热。所以就用不到桂枝汤。
按照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解,桂枝汤证主要治疗治荣卫外感于风。
风性疏泄,他不伤疏泄的作用,会伤收敛的作用。
风伤了卫,疏泄失去了平衡,表现为疏泄为病。
疏泄病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项强,头痛身痛,脉浮缓。
辩证:
此治荣卫表证,偏于疏泄之病之法也。风者,空气中疏泄之气。荣者,人身中疏泄之气。疏泄故发热恶风。疏泄故汗出。风性疏泄故脉缓。缓者,疏泄虚散之意。荣卫行身之表。荣卫病故脉浮。荣卫不和,故项强,头痛,身痛。
方解:
此方用芍药收敛荣气之疏泄,以交卫气为主。用桂枝者,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
如何证明桂枝汤证是治疗疏泄证,此方用芍药可以证明,芍药具有收敛作用,而不是发汗作用。
附录:
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4.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6.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8.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9.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10.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1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2.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3.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4.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5.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1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