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最怕遇到哪种人?
喜欢抱怨的人!
本来很平常的生活,因为抱怨各种,做什么都不对;遇到这样的人,负能量也跟着忍不住滋长,...
为什么抱怨多?
一是生活里吃苦少,干什么都感觉辛苦,喜欢抱怨;
一是见识少;
归根结底,就是一直在寻找客观的原因或者说向外找原因居多,不内省。
这两天在看电子书«我在故宫修文物»。
里面讲到师徒一对一传承的培养带法:
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皇家御用国宝的所在地,如今社招的大多都是研究生学历,有学绘画做工艺的基础,底子好。
这些年青人在学院学习的主要是创作;但在故宫,因为修复是最小干预维护传统:
好的传承要保留,明显的瑕疵与缺陷也要保留;跟在美院学习的创造性形成强烈反差。
学徒三年,有时连故宫真迹都没摸过,就是跟着师傅打下手,练基本功,像书画部巨建伟,他开始就是画线,在一点点线的勾勒里,明白墨的深浅,颜色,晨昏画线的不同,他知道了功夫对于真迹修复的重要。
而对于年青一代,故宫的待遇收入不够在北京买房。
外部环境的挑战,与他们一样的同龄人因为创作早早名利双收,而真正跟着师傅,从师傅身上,小到每天八点上班,他们师傅7点半就到了,早早收拾,准备,打水,这样言传身教的一点一滴中,明白传承比创作更重要,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像临摹早已被电脑扫描替代,而他们固执地坚守传统技法,更因为民族性的瑰宝不能遗失。
正是,这像修行一样,简单枯燥的工作,磨练了心性,让人明白,生活里遭遇的很多纠结无奈与挣扎,其实大家都一样;没有谁能脱离于现实与时代;没有谁能处在世外桃源,不食人间烟火;而这正是磨练心智。
书中也提到木器组的屈峰,业余有自己的工作室,雕刻佛像,补贴家用,工作之外的还想发挥艺术创作。
他说研究生毕业来到故宫,曾经有七八年感觉这里是一种禁锢;后来随着跟着师傅的学习,他懂得了这样一种很磨性子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他开始寻找到修复每件真迹里的乐趣;
他管这个过程叫修行。
我们有时,往往从外面找问题看困难,故宫里曾经有过一茬一茬出国不安心的,但留下来的,也许全情一生的付出,就接触那么几件国宝的修复,却永远会留下他们为保留传统付出的印记。
这些留下来最终坚守的匠人或者大师,终其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的有恒,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里更可贵的平凡,不抱怨,踏实寻找内心的笃定与意义,也最终让我们看到执着与用心,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活着的高级。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不抱怨,不放弃,寻找内心的笃定,每一天在点点滴滴中,修缮思想行为的懒散懈怠,从从事的工作里,从遭遇的生活里寻找个体生命的意义,确定社会的价值;
这样在每一天每一件事里,从内部寻找答案的方向,才能确定生命核心的定力;
也因此会慢慢迎来花开从容的淡定与寻常。
(插图来自电子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