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1605班 张秋霞 160153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也由此肇端而形成的。
《诗经》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是分不开的,我们认知品读就能发现,这些作品中夹杂着情理、美善等因素,其阐释出一种天人合一的价值,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和魅力,正是这种美学观念,使得《诗经》中的作品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其中的《桑柔》所表现的就是对周厉王的辛辣讽刺,对国事黑暗、奸臣当道、暴行疾苦有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也做了细腻的抒发,这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不得不使我们动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仍旧是秉承“中和”的审美价值,讽刺周厉王的统治,但却并不反对王权,同情人民的遭遇,对于奋起反抗人们却也不支持,正是这种价值观念和审美,造成了人们忠君、恤民的价值观念。
《诗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歌和讽刺贵族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充溢着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之一。这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的诗篇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份现实主义的精神,其满腔的报国之情,对黎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忧患,正是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楚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我们对于君主的暴虐,国事的黑暗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其爱国之情也感同身受。其《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汉代的乐府民歌也充分地借鉴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对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映,建安诗人也做了不少的相关的四言诗篇,对当时的社会动荡的局面,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揭露,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感情。唐代陈子昂打起“风雅”、“比兴”之号,对现实主义的传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继承,其主张进行诗歌的革新,发扬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李杜”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继承的典型代表,在唐以后又出现了大量的诗人,诸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这些诗人也都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诗经》中爱国情感是十分明显,这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爱国情感体现的并不是非常壮烈,而是有一些含蓄和隐晦。其往往包含在宗国之情里面,包含的是对自己的国家、故乡的情感,范围并不是十分大。在《风・载驰》中,许穆夫人的爱国之情针对的是卫国,《秦风・无衣》中,士兵的爱国之情针对的是秦国,其怀念的是其自己的祖国,是其自己的故乡,这种内在的感情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发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史记》、《汉书》,这两部史书都包含着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诗人的诗句中也包含着这样的情感,诸如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有着这样的爱国之情的表露。
《诗经》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不但具有很强的政治热情,有着很强的爱国之情,同时还明察秋毫,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同时更加关心百姓的疾苦,对时局的发展解读也是非常透彻。在当时污浊的环境下,他们能够勇敢站出来表现自己的义愤,进行批判,这样不畏强权、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入人心。在《小雅・节南山》、《小雅・十月之交》等诗篇中都有所体现。虽然贵族关系的是其本阶级的事情,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这种积极入世的操守作风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在岁月的洗礼之下,这成为一种传统,并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后世文人的操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人格发展、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复杂的影响。积极的人生观,强调的是勇敢,现实的入世欲望,使得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实践,通过自身来改变国家的现实,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世的诗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就要属屈原、杜甫等人。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加强对其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内涵的传承和理念价值的传扬。合上《诗经》,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