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体系中,思考的深入与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一个会思考的人,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标杆。思考也分深浅,一个有思考的人和一个没思考的人,他们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人和动物的差距还要大,不能小看了思考的力量。
在90年代,很多人靠胆子大靠运气好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中已经越来越少,这需要学识的渊博,需要技术的创新,才能获得成功,这些都需要思考能力,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思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一个人的做人行事,就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爱思考的人。现在思考能力不足,没关系,只要努力还是可以习得思考的能力的。
《思考,快与慢》一书,给了我很多深入思考后的启发。它是由美国人丹尼尔.卡尼曼所写。
他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他在书中写到,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特征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有弱点,就是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实”的原则,容易被迷惑,被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特征是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所以,系统2作出的决定,还是要反复的去思考。
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让我们更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给我们在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让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误区。
“可得性启发”是从记忆中搜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件事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
也可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可得性示例:
例1:“因为上周两架飞机坠落发生爆炸,人们更愿意坐火车出行。这其实是愚蠢的决定,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对可得性偏见。”
例2:“某女性最近看的间谍电影太多了,因此她看什么都觉得有阴谋。”
通过系统1,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就以耳听为虚、眼睛为实,去判断一件事的结果,这是处于认知的表面。用可得性来判断的事情过程,会让事情的顺畅性逐渐降低,在系统1的基本特种中,会有设定预期的能力,当现实与预期相悖时,该系统就会感到惊讶,它会在近期的惊讶中找到一个可能的原因,就如例1所示,飞机坠机爆炸感到惊讶,在惊讶中怕自己会遇上同样事件,就选择坐火车。殊不知,火车也同样有危险。
此外,系统2会在运行中,会重塑系统1的预期,让一件本该令人惊讶的事变得正常了,就如例1所示,知道坠机的概率和不坠机的概率。飞机的出事率在出行的交通工具来说是最小的,有了这样的系统认知,自然就不会因为坠机事件,而不敢乘坐飞机出行。
由此可见,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简单方式对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所关注的就不再是简单方式,而是证据十足的结论了。“跟着感觉走”,会作出比较轻率的决定,只有通过认真地分析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是可得性的启发,虽然烧脑,但是真正理解后,就会对事情的认知能力提升一个档次,不能让可得性的判断随意去决定,要通过自己认真分析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