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两人性格不同,想法和意见不同,这很正常。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当然最好。但意见一致不是必须的。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周围的人,他能够自行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而且,孩子和他人的关系里,孩子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算父母意见一致,他们和孩子的关系还是会不同。
终于拖拖拉拉的读完了《孩子挑战》,我认为这是一本比《正面管教》好读很多,也深刻很多的书,作为正面管教的长辈,果真姜还是老的辣。
就下几天前,孩子他爸对我说,反正你在家孩子就不会要我。所以你回来,我就看手机啊。
当时的我起初是无奈,他说的也是事实,然后我心里开始指责,都是你的错,你对待孩子的方式那么粗暴,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孩子,谁会选择你呢?不找自己的问题,还怪我!然后,我觉察到自己在指责,我想要从他的角度想这个问题,嗯,在这种情形下,人是会容易放弃自己的,算了吧,我也不想他陪,我自己来吧。
这就是我每天回家都围着娃转,孩子他爹爱干嘛就可以干嘛的真实原因。
之后,我看了虫虫写的《老公是猪队友还是神助攻,你是教练》,感慨良多,究竟是老公本来就是如此,还是我以及我的家人让他变成了如此呢?
今天,我翻到了《孩子挑战》的第二十六章“做自己的事”,我被第一个案例触动到,我就是案例中的妈妈,以为自己掌握了好的育儿方式,以为自己就是权威,从嘴上到心里批判我老公的每一个做法,而结果是,我在控制老公,孩子在控制我。我竭力避免权力之争,而自己正在陷入一个最大的权力场;我尽可能做到正面管教,而从家庭的角度,我只是在用工具建了一堵墙。
孩子用爸爸认为的不良行为让爸爸发怒(也许他不是有意是下意识的),然后我会起来说爸爸这样说不对,于是爸爸威信扫地;我认为孩子爸爸不学习不关心孩子,只想发泄自己的愤怒,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不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于是我极力展示自己的权威,加强我的控制。
是的,我在控制,高C的人在家里表现出高D的特质,我从心里到行为都想让老公和我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我认为我做的都是对的,我就是权威。而,这是真的吗?家庭里面究竟有没有权威呢?
曾经有老师问我:“你觉得你的老公是爱孩子的吗?”我说:“是的。”“你确信吗?”“我确信。”“那你需要相信他。”那之后,我努力说服自己看到老公爱孩子的那一面,于是我忍气吞声,默默看,心里默默批判,身体挡在老公和孩子中间,把孩子和老公尽可能隔离。
在萨提亚的课堂上,我欣喜的告诉我的小组同伴,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一致性。在面对老公和孩子的关系时,我的批判、忍气吞声、内心批判是指责、讨好、超理智的应对姿态,认识到那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心去接纳,给他们机会相处,才是一致性的表现。若我想让自己成为权威,我只会把力量给到别人,他们会用这些力量来远离我。
那,真的完全不理了吗?
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
爸爸的行为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反应才最重要。
或许,我的孩子下意识的决定是,那就是爸爸爱我的表现,我喜欢,我不害怕。他的爱之杯被各种关怀装的满满的,他并不恐惧。
或许,他真的会因此恐惧害怕。我也可以正向引导,爸爸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有好的行为,我可以让他去思考怎样可以不被爸爸吼,帮助他学会和不同的人建立关系。
当他有机会接触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时,我才有机会引导他学会真正的社会交往。
以上,是我在那一章的最后写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