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时正确的吐字归音和字正腔圆是需要正确的口、唇、脸部的姿势作为保证的,总结起来就是“提、打、挺、松”。
提——“提颧肌”
颧(音quan)是指人的眼睛下面,两腮上面突出的颜面骨,"提颧肌"指的是利用颧小肌、颧大肌、颊肌等向外上方提上唇的力量与上唇向中撮合力的拮抗以及控制唇形的细微调节。提颧肌后,口腔的前部及上腭顶部有展宽的感觉,鼻孔也会略微扩张,唇尤其是上唇会适度贴近牙齿。
实践中常见的错误有,错把微笑等同于提颧肌,或只找到了向上提的感觉而缺少反向的力与之拮抗。需要注意的是,吐字中拮抗力量的大小应随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避免一个力道一绷到底。
提颧肌有如下几点好处:
1.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容易发挥力量。
2.唇不离齿有效的防止了吐字时唇的活动幅度过大,利于吐字和美观。
3.唇齿适当贴近,还可消除由撅嘴所带来的闷暗发憨的 u 音色彩。
4.使字音清晰,声音积极、明亮、集中。
5.积极的面部状态还可提振我们的精神。
打——“打牙关”
指的是下颌关节能够灵活自如的运动,在吐字时适当的增加上下颌间的开度(略大于日常口语),后槽牙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开合,不咬死、不僵持。
实践中经常错误的把打牙关理解为简单的张大嘴巴,去加大上下门齿间的距离,这是不对的。应是打开后槽牙,适度加大口腔后部的空间。同时牙关的打开、口腔开度的增大应该适度,并非越大越好。开度过大,过于僵持,既容易使下巴发紧,又会使得吐字不自然、声音变松散,还会影响出镜面容的美观。还有,后槽牙间在保持一定距离后进行的开合,要随着吐字而变化运动,不可僵在一个位置不变。
打开牙关可以增加口腔开度,扩大口咽部的空间,为吐字时舌体的滑动和舌位动程的加大提供更多的空间,利于形成较好的口咽共鸣,改善元音音色。使吐字更加清晰,声音通畅、明亮。
挺——“挺软腭”
“挺软腭”指的是用声时软腭适度的向上抬起,保持适度紧张,不松散下垂。适度抬起软腭可减少气流通过鼻腔,减少开放性鼻音。同时可增加口腔内部空间,为舌体的滑动和加大舌位动程提供保障,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口腔共鸣。
实践中初学常常忽视“适度”,过分的抬起软腭,反而使声音靠后、闷暗,此时后部力量大于前部,使得唇舌无力,出现常说的“音包字”,影响字音清晰度。再者体会半打哈欠的时候,应该着重感受上口盖适度上提的感觉。但常有人加入了下口盖下撑的感觉,习惯性的压舌根,通过这种方式来撑开口腔内部,这是不对的。舌根下压会牵动下巴及喉部紧张,甚至出现压喉的现象。
松——“松下巴”
“松下巴”指的是下颌骨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放松下巴可以打开口腔,可以避免由下巴紧张用力导致的舌体僵硬、喉部紧张,从而使嗓音松弛而持久。检验放松的方式可以持续发“啊”音,在发音过程中,左右晃动下巴,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声音改变,说明下巴是放松的状态。
实践中要吐字要有力,唇舌要有劲儿,要加大声母的喷弹力度,但初学者会错误的认为满嘴较劲,就能够咬字有力,这是不对的。此时就会导致下巴主动用力,造成下巴紧张,比较严重的,咬字时可见他的脖子青筋暴露。此种应该避免,应首先正确理解如何咬字有力,综合练习。
提打挺松,虽然分开说,看似是四个步骤,但实际操作中不应该割裂开来,应是咬字器官在发音过程中整体的互相配合、协调动作、联动作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体会练习、不断实践,以听觉判断与感受为最终标准,逐步达到平衡与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