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当我写作时,我在写些什么

1

最近很懒散,还假装很忙。把曾经计划每天写一篇文字的事,完全搁置一边。看着别人一篇篇上稿,以及群里小伙伴们热情地互相讨论与互相鼓励,突然觉得很对不起自己,觉得该写点什么。

可是写什么呢?挠耳抓腮,敲脑袋,昏睡的脑细胞们,你们快醒醒。

翻了一遍简书上的草稿箱,发现自己有十几篇写只了标题和开头的文章,那些无法继续的空白被我遗失在时空的某个地方。

又翻了翻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哇,一篇篇美文直抵心田。默默哀嚎,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2

简书大咖“怀左同学”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就是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的读后感,这本书我老早就看过,对于同样爱好跑步的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也曾经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为什么我就没有写呢?

村上先生说,人的肌肉工作原理有类似记忆功能,大概意思是你从来不跑步,当你开始跑时很痛苦,浑身酸痛,但是过几天这种感觉慢慢就好了,说明你身体的肌肉适应了。

当你从刚适应的跑步距离,加长到另一个距离时,你又会感觉痛苦,但坚持下来以后,身体的肌肉对新的负荷会再一次的适应,以此类推。

但是倘若你一连几天或一段时间不跑了,肌肉会自以为工作结束,回到没有负荷的日子后,舒服的感觉让肌肉自动清除跑步日子里的工作记忆。如果想要再次跑步,又得重新开始。

我就是这样的,今年春天,每天坚持跑半小时,夏天增加到一小时,适应得非常好。可是因为身体不适导致中断。后来好了以后,再跑二十分钟都累得不行。

3

这种理论,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写作。写作是脑力劳动,大脑的记忆功能可比肌肉强多了。

当我们逼着自己每天必须完成一篇写作时,一开始也会痛苦,然而写着写着,渐渐不那么痛苦了。从一开始的三四小时憋出一千多个字,到后来一小时就能搞定二三千个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脑习惯了你给它的工作分配。由于经常性接到的同类信号指示运转,为写作而工作的脑细胞渐渐从曾经的沉睡、懒散,变得勤快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大脑越用越灵魂的道理。

但是我们肯定不满足于自己只是能写的水平,写作年代,谁不想上稿呢?谁不想出一篇大家都点赞的好文章呢?得到他人的肯定,是写作者最幸福的事情。

有深度的高质量的文字,是需要大量输入的。于是你每天除了必须保持的写作,还得挤出时间进行大量阅读,或请教大师或和同是爱好写作的朋友交流,然后再从中提炼、学习。

这个时候的写作是痛苦的,因为你发现自己总是写得不如别人的好,看自己写的东西很幼稚、很肤浅,甚至像垃圾。

有为写不好一篇文字流眼泪的人吗? 有,我就有过,急啊!恨自己怎么这么笨!

不过,骂完自己以后,得来点阿Q精神。总是这样安慰自己,慢慢来,慢慢来,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进步的。

一二十天后,发现自己的文字阅读量过千过万了,有人点赞了,甚至被打赏了,那种小有成就的幸福感,好似高考中榜。

但如果,你骂完自己以后,就决定放弃,灰心地想,我根本不是那块料,每天工作家务完成后,又回到逛街玩乐吃瓜子儿煲电视剧状态,每天早睡晚起悠哉乐哉的度日。

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

当看到同时起步的写作小伙伴们一个个出成绩拿稿费被肯定时,躲在角落里羡慕不已。

你终于知道自己心里少了什么,那就是对写作的热爱,以及写作给你带来的快乐。

于是你又搬出电脑,对着屏幕,却回到了一个字也敲不出的时光。那些曾经存储于你脑海中的文字仿佛都消失不见。那些本来勤快的脑细胞,不再接收到你写作的工作信号后,又开始变得懒散,回到熟睡模式。

此时,心底一万颗泪珠滚落,一万个后悔在奔腾。虽不至于跳黄浦江,但满满的心有不甘。

所以,写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你想写的任何一个时刻开始。

哪怕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慢慢地写,总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风景,总会写出被人肯定的文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