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世家2 第一个燕国
上一章我们说到,慕容鲜卑本身只是辽东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但是因为首领莫护跋的远见卓识,主动开始了深度汉化的进程,他们的汉化不仅给自己的部落带来了在历史上深负传奇色彩的“慕容世家”之名,更令自己的部族空前的繁盛起来。到了慕容廆时代,他们已经在棘城建国并且能够一举击败老世仇宇文鲜卑。紧接着,更大的历史机遇即将到来。。。。
八王之乱后,北方胡族纷纷入主中原,匈奴的刘渊,氐族的李雄,羯族的石勒先后称帝,与此同时洛阳被攻破,晋朝王室被差点一锅端了个干净——这是中国历史上永恒的耻点,史称永嘉之乱,和靖康之耻有得一拼。永嘉乱后,余下的司马家的漏网之鱼和有办法的高门大族忙不迭的南渡跑到江南才依靠长江天险建了了一个东晋,才算是保住了汉人江山的半壁残汤剩水。
就在北方中国彻底乱成一锅粥的同时,慕容鲜卑并未参与中原的乱战,反而成就了北方几股势力中最大的政治资本: 此时辽东的汉人大族还很多,他们失去了中央政府有力的统治,对明火执仗杀灭晋朝宗室的匈奴和羯族怀有刻骨仇恨,又不被胡风很浓重的其他鲜卑诸部接纳,自然投奔的最优解就是没有原罪,又深度汉化的慕容鲜卑了!此时的大首领慕容廆非常有心机,他甚至派出使节走海路来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接受了刚刚登基的晋元帝授予的“龙骧将军”的爵位。晋元帝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么些年来他们晋王室被胡人摁在地上欺负得够惨了,现在居然有个识相的胡人来奉自己为正统,赶紧宣传宣传表彰表彰! 这么一来,慕容廆更是轻轻松松收尽了辽东汉人的心,慕容部的汉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的时代——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个拷贝汉人制度的小小汉化试验田,而是成熟的胡汉合作的政治体了!
随着慕容鲜卑在辽东的日益强大,有一个人深深的感到了威胁,这就是当时世居辽东的平州太守崔毖,这人是名门之后,先祖就是曹魏时代的大名士崔琰,他家在辽东经营了多少代了一直都是称王称霸,现在发现慕容氏居然深得人心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心理十分不平衡。于是他就跑去忽悠了宇文鲜卑,段氏鲜卑,再加上高句丽,一起去进攻慕容氏。
上一章我们就说过,慕容氏的这几个邻居都不是省油的灯,慕容廆花了老大力气才把他们离间开,现在居然一起来找慕容氏的麻烦了,这可怎么办?慕容廆倒是不慌,他说: 这三家本来心不齐,又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在被崔毖那个阴险小人忽悠得绑在了一起,只要略施小计就能再度将他们离间开来! 慕容廆汉文化果然读得好啊,他装模作样的找了一帮人假借崔毖的名义,特地带着美酒肉食前去犒赏宇文部,被另两部看见了自然是吱哇乱叫,以为这宇文部跟慕容廆有什么勾结。于是慕容廆的兵还没出动呢,三方联军就因为内讧去了两方,又只剩下宇文部独立面对老仇敌了。。。。
上一章我们说过,宇文鲜卑是一个又二逼又冲动的族群,看到自己被算计导致两路同盟军退去,他们反而被激发出了强烈的二杆子脾气: 他们的首领宇文悉独官点起全部人马共计好几十万,杀气腾腾的就朝着慕容氏的都城棘城而来,他相信,就算没有那两部首鼠两端的盟军,依靠自己部落的勇猛善战也足够击败慕容氏了!
然而宇文部又一次很惨的错了,他们这次倾国的进攻,没有成就自己部落报仇雪恨的野望,反而成就了慕容家族中一位名将的诞生。慕容氏之所以在五胡十六国的大乱世中乘风而起,叱咤百年风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家族实在是英杰辈出:莫护跋,慕容廆都是优秀的首领,而更加传奇的是慕容家族中更是代产名将! 我们很快就要认识其中的第一位。
看来宇文鲜卑来势汹汹,慕容廆也不敢托大,他立刻派人去叫回在驻守徒河(现在的辽宁锦州)的庶长子慕容翰,让他带兵来救棘城。但是慕容翰并没有这么做,他派人传话给父亲慕容廆说,现在宇文部倾国来犯,人比棘城再加上徒河的兵力都还要多,即使两地兵力合在一起守城也未必能一直守住。既然棘城内兵力还能够支撑一段时间,不如留住徒河的这支军队做奇兵,让宇文部腹背受敌不得安生。这个意见得到了慕容廆的同意,于是就坚守棘城。
慕容翰的主意很快也传到宇文悉独官的耳中,他一听就火了: 慕容廆这老家伙算计我不说,慕容翰这个小家伙也算计我!于是他棘城也不打了,直接转向徒河打算先解决了慕容翰这个小兔崽子再说。——由此我们看到宇文部的确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再对上慕容翰这样的名将,简直就是个大号的经验包啊!慕容翰哪会跟你正面决战,宇文悉独官坑次坑次的还没跑到呢,他就派出使者冒充段氏鲜卑去邀请宇文部一起攻打徒河,宇文悉独官一听大喜(这也能信啊,简直是猪脑子)就两眼一抹黑的跟着“段氏鲜卑使者”欢天喜地的一头扎进了慕容翰的埋伏圈。。。
一帮臭揍之后,宇文部仗着人多好容易夺路逃跑,慕容翰一边追,一边给棘城传话:“快来痛打落水狗啊,不打白不打!”,于是慕容廆方面也派兵来偷袭宇文部的营寨,内外夹击,宇文悉独官的倾国之兵彻底被打了个惨败,他自己也被打成了真正的“独官”了。。。这一仗打得宇文部元气大伤,从曾经的辽东第一强盛部落变成了东躲西藏的过街老鼠,从此不得不依附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过活,慕容家的第一个强敌就从此不复威胁。——当然了,二逼又冲动的宇文部以后还会来作死,直到把自己彻底作到死为止。。。。
搞定了宇文鲜卑,慕容廆的生命也渐渐走到了尽头,他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嫡子慕容皝(念“晃”)。慕容家耗费了两代人,在称霸辽东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那么年富力强的慕容皝上台了是不是应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呢?
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慕容家的基因里除了野心勃勃之外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兄弟内讧: 毕竟慕容氏能人太多,实在叫人放心不下。这事情当爹的慕容廆就不是好榜样,在任时因为猜忌逼走了自己的亲弟弟慕容吐谷浑,现在到了儿子慕容皝,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他会猜忌谁——不就是那个将宇文部的倾国之兵打回老家立下大功的名将哥哥慕容翰! 要知道慕容翰不仅打仗厉害,而且身为长子,深得民心,要不是庶出,估计此刻坐在慕容家大首领座位上的就是这位慕容翰了! 当然对于弟弟的猜忌,慕容翰又如何不知道?他不愿意跟弟弟争斗,更不愿意被弟弟构陷,于是趁着慕容皝还没有动手的时候就带着一家老小投奔段氏鲜卑去了。
慕容翰的远避而去,在家族中引起了强烈的连锁反应,慕容皝的另外两个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眼看连慕容翰都被逼走,心想下一个清算的必然就是自己,于是决定联合起来反叛。慕容皝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觉察出来杀掉了慕容昭,老练的慕容仁一看势头不对赶紧逃跑。慕容仁在慕容廆在位的时候就是仅次于慕容翰的驻守边城的大将,此时逃出生天立刻召集本部兵马在自己的地盘自立门户。慕容皝这把可算是玩大了,老爹的遗志还没继承下来,祖传的地盘就因为自己的猜忌给分裂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慕容部的分裂看在一个人的眼里,那可是让他笑歪了嘴巴,那就是之前还基本没有过存在感的段氏鲜卑首领段兰。段氏鲜卑最近真是鸿运当头,刚刚接受了前来投奔的名将慕容翰,紧接着就看到慕容部一分为二,段兰顿时感到精神大振: 现在是段氏鲜卑趁机兴起的时候了!于是他也点起倾国兵马,恶狠狠的直扑慕容氏都城棘城附近的柳城而来。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要问了,段氏鲜卑不是姻亲吗?怎么也来趁火打劫?其实慕容氏与段氏世代结亲是真的,但是两家一旦有机会就按着对方往死里打也是真的,为了争夺辽东霸权,亲兄弟都能斗得死去活来,何况这种因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姻亲?段氏军队来到柳城,在旁边的牛尾谷和慕容氏军队大战,此时的慕容氏接连失去慕容翰和慕容仁两位能干的统兵大将,居然被段氏打得大败! 段兰指挥得胜的本部人马,立刻就要追击,直捣棘城!
如果历史真是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棘城的慕容氏可就危险了! 上次宇文部攻打棘城尚且有慕容翰来救,这次被段氏乘胜追击,又有谁来救呢?真是无独有偶,还是慕容翰。。。。此时投奔段氏不久,随段兰一起出征的慕容翰也发现了自家的险恶处境,于是他摆出了一大堆理由极力劝阻段兰追击,段兰自然不肯,慕容翰只好威胁段兰如执意追击,他将带自己本部人马撤退,就这样才打消了段兰的追击念头,让慕容皝赢得了关键的喘息之机。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慕容翰很是厚道,甚至有点圣父倾向。他弟弟慕容皝毫无来由的猜忌他,他不愿意争执而自我远避,而即使远避他依然不忘故国,一心为慕容氏考虑不惜又将自己置于被怀疑猜忌的境地;而另一方面段兰虽然有野心,思维还是比较单纯质朴,明知慕容翰向着故国却依然对他非常欣赏。慕容翰去国远避心中必然苦闷非常,遇到一直对他厚待有加的段兰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只不过这两人一个忠,一个朴,最终都是斗不过政治老狐狸慕容皝的。
一年以后,待到慕容皝缓过气来先攻灭了反叛的弟弟慕容仁,他立即就指挥大军前来攻打段氏鲜卑了,而且这一次慕容皝还不是单独来的,他还跟当时统治河北的后赵皇帝石虎(没错,此时中原已经换了主子了,请一定要习惯这个时期中原政权的走马灯式的变换)取得了同盟,两路大军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取段氏鲜卑。
这下段氏鲜卑可就惨了! 别说光一个北方的慕容皝就够段兰喝上一壶,现在南边还来了一群如狼似虎以凶残著称的后赵羯人军队,直接就把段兰打成了困守孤城的光杆司令,最后连出逃都不成,不得不向后赵投降然后被杀,曾经强盛到一度逼慕容氏入灭国险境的段氏鲜卑就这样全部玩完。。。。慕容翰从乱军中拼死逃得性命,还是没有办法去面对弟弟慕容皝,于是只好北上草原去投奔宇文鲜卑。
至此,曾经轰轰烈烈的辽东鲜卑三部,宇文已残,段氏已死,唯一发展壮大的只剩下了慕容鲜卑,俨然成了新一代的辽东霸主。再在这样的形势下,慕容皝打算要搞点富有仪式感的大事情了。公元337年,慕容鲜卑的大首领慕容皝在群臣的劝进下,于棘城自封为王,并宣布建立了慕容家的第一个国家——这一次,他连”向东晋请封”这样象征意义的步骤都省去了。因为慕容氏的控制区域均在战国时期燕国的疆界内,所以慕容皝就将这个新兴的国家定名为“燕”。在历史表述中,为了将它和后来慕容氏建立的一连串燕国相区别,我们称它为“前燕”。
前燕虽然建立,但是它面临的挑战却才刚刚开始。从此之后,慕容世家的几代人杰将沐浴着烽火,陆续粉墨登场,共同塑造出属于慕容氏的一段传奇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