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百家号, ID:一万的碎碎念,文责自负。
食物,为我们身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让我们能够行动自如,思维敏捷。
古语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橱窗里诱人的蛋糕,到皮薄馅大的大肉包;从路边的烤红薯到糖炒栗子;再有妈妈炖的鸡汤、炒的西红柿炒鸡蛋……每一样食物都能令人食指大动,在大快朵颐后深切地感受到全身心的满足。
然而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只要看见这些本该是滋养我们身体的食物,就心生恐惧,哪怕已经廋到皮包骨头,连支撑自己身体站立的力量都没有,也不愿意吃下一丁点。
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厌食症患者,也是进食障碍患者。他们不但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也使整个家庭受到很大的伤害。
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是怎么患上进食障碍的?难道真如大家猜测的那样,是减肥减到魔怔了?虽然大家有各种猜测,可是由于很多患者羞于启齿,或者表达能力不佳,所以目前对于这种疾病,我们所知甚少,更别提帮助他们了。
这本Sweet甜的《我与食物的爱恨纠葛:一个进食障碍女孩的康复之路》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空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从患病到康复的心路历程,读起来触目惊心也心生怜悯,让我们可以触摸到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灵,为更多患者的痊愈打下基础。
Sweet甜,也叫张紫初,她曾是一位真真实实的进食障碍患者。她在书中,详细描写了自己是如何从200斤减到50斤,患上疾病的过程,以及在家人的帮助下,凭借着坚强的毅力,逐步摆脱病魔,重新融入社会的故事。她说她只想把自己变成一道光,也为别人撑一把伞。
1.天使与恶魔的两面性
进食障碍患者不但把自己折磨得形似骷髅,还常常出现自残或者言语攻击他人的行为,这让他们在很多人眼中和恶魔差不多。
紫初也不例外,在患病期间,她不但言语攻击父母,拿头撞墙,还有个屡试不爽的隐秘的小花招。她喜欢看着周边的人吃下自己让她们吃的食物。而这个招数,身边的人还不易察觉,甚至对她表示感谢。
刚开始时,她给舍友佳茵带早餐,然后看着她吃下去。和奶奶一起居住的时候,她每天凌晨起床,自己吃一点水煮蔬菜,却给奶奶准备诸如油炸黄油鸡蛋裹面包片之类的高油高脂食物,然后利用奶奶的爱,假装很纯良、很无辜的样子,让奶奶吃下这些食物。后来,她在西安住院,给照顾她的祁阿姨买冰淇淋甜筒等高热量,自己绝不会吃的食物,不知就里的祁阿姨还非常感谢她,说她是一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
你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她很坏?怎么能利用别人的善良来伤害别人的身体呢?事实上,她在网上说了自己让奶奶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后,也确实有人评论她事实上就是一个坏女人(看到这段很心疼她,希望大家看完书以后,对进食障碍患者一些不合理的行为,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但紫初在周遭人的眼中可不是这样的,她不但不是恶魔,还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她在同学妈妈、医护人员等很多人眼中,都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
那么她为什么这样做?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紫初在书中对自己做了深度剖析。
她喜欢看着别人吃东西自己却不吃,是因为患病以后病态心理,喜欢和别人比较,看别人比自己吃得多就高兴,这是很多进食障碍患者的共同特点。
另外也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控制欲,她自小就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所以一直想掌控别人,看着别人吃下自己让她们吃的食物,她的内心就得到了满足,错误地认为自己掌控了别人。
至于她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同,她自我分析是初中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加上她迫切地想融入集体,所以不断练习如何与人相处,逐渐学会了戴上面具。
这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社会这么复杂,谁不是带着几副面孔随时切换呢?
通过紫初对这些微妙心理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进食障碍患者那想要得到,却不知如何得到的卑微心理,和不受控制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和帮助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人把进食障碍的成因归咎于减肥过度,紫初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对身边病友的观察,她发现,这种疾病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疾病,而进食障碍不过是心理疾病的身体表现而已。
紫初的母亲在生下她以后就得了很严重的产后抑郁,原本很相爱的父母之间逐渐出现裂痕,最终离婚。这让紫初觉得自己是破坏他们关系的罪魁祸首,产生了不配得感。
父母离异、经常搬家、不好的住校记忆、哭诉无人问津等事件,一件件累加起来,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父母不容反驳的强制压迫,让小小的紫初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在她患病后,常用进食障碍来反控制父母。
父母对她的要求高,让她一直为未达到标准而痛苦,患病后她发现父母对她的要求无限降低,让她错误地认为患病可以逃避那些责任和要求,因此更加不想康复。
种种家庭的原因,让紫初感受到了超过她能承受的压力,她只能通过吃来缓解压力。她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过,在那个年纪,她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吃。于是,她把自己吃成了一个200斤的胖姑娘。
在她上大学以后,200斤的体重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开始减肥并获得了成功,在得到大家的赞美以后,她错误地认为只有瘦下来才能让自己获得一些关注。而过度减肥后,身体的营养不良,反过来影响到了她的认知和情绪,让她变得偏执、暴躁,活生生从一个乐观爱笑的胖姑娘,变成了形似骷髅的“活死人”。
可以说,紫初的患病,她的父母有很大责任。但紫初能够痊愈,他们也功不可没。
都说母女连心,最早感知到紫初的变化的是她的妈妈,她立刻赶往厦门,带紫初做了检查,确诊了病情,然后立刻带她回来做治疗。可惜他们当时对这个病并不了解,简单地认为把她送进医院接受治疗就能恢复,于是在紫初强烈反对住院的情况下,把她骗进了医院。
父母的欺骗,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紫初因为被欺骗,对妈妈更加地仇恨,出院后她报复性地减肥,把自己折腾到生命垂危。
第二次住院是妈妈全程陪同的,她在这里接触到很多的病人和病人家属,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聪明的妈妈意识到心病还得心药医。但当时紫初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于是妈妈就自己先去学,去了解,后来她又带动紫初爸爸一起学习关于进食障碍的知识,学习如何应对孩子的各种情绪。
这些知识,对后来他们帮助紫初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紫初情绪上来时,他们不再针锋相对地争吵,妈妈只是默默地看着她,引导她或者帮助她发泄情绪。爸爸也对紫初的倾诉做到秒回。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紫初慢慢地恢复自信,找到了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我们不应该苛求紫初的父母,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虽然走过弯路,但他们为了女儿所付出的努力和改变,最终成为紫初能战胜困难的保障,这点值得所有患者家属借鉴。
3.寻找价值成为光
紫初本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敏感的孩子,家庭的支离破碎,父母的强势掌控,让她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怎么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为此她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她一直觉得自己成绩不佳,没有特长,因此很气馁。初中时为了融入集体,她努力练习怎么笑,何时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报考大学时,她努力争取想要在北京本地上学,但母亲以为她好为由,帮她改了志愿,她无奈地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而去南方也导致她后来的人生失控。
紫初一直生活在北方,北方的人骨骼偏大,因此紫初那217斤的体重在北方不至于特别突兀。但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人骨骼偏矮小,紫初的身形一下子就被凸显出来,她也因此遭到一些嘲笑和不公正的待遇。
这些遭遇让紫初下定决定开始减肥,很多人减肥不成功是因为忍受不了食物的诱惑,但她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姑娘,每天雷打不动地低碳水和运动,让她很快就廋到了160斤,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赞美。
赞美声是如此动听,让紫初更加坚定地认为只要我继续廋下去,就一定获得大家更多的关注,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于是她更加严格控制碳水和大量运动。然而料想不到的是,随着她体重的持续减少,身体已不堪负荷,严重的营养不良让她不仅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就连认知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认知的偏差,使她越发地想要减重获得关注;使她吃饭时会不由自主观察别人吃多少;使她认为自己变成这样都是妈妈造成的;使她想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报复妈妈……她已走进了一个莫比乌斯环。
打破莫比乌斯环的是紫初的父母,从对疾病的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他们在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牺牲后,及时挽救了紫初的性命。他们做出的很大的改变,也让紫初重新获得信任和安全感,养好了内在的小孩。
与此同时,紫初在第二次住院时,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她发现自己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突出,在医生的表率作用下,她决定也要成为一道光,去帮助更多受到进食障碍困扰的患者和家属。
紫初牢牢记住医生的话:“人的价值不在于体重,要在其他事情上寻找自身的价值。”她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这个动力也助她成功摆脱了病魔。
写在最后
据了解,近年来进食障碍患者数量直线增加,我国大约有10%-15%的青少年正受到亚临床进食障碍的困扰,而全国只有两家医院接受这些患者。
并且因为进食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往往还伴随着心理上的问题,医生治得了身体的毛病,对心理上的问题能做到的帮助却比较少。再加上大家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不够,病人或者家属的病耻感,使得进食障碍的病情反复非常常见,治愈率也很低。
紫初的这本《我与食物的爱恨纠葛》,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进食障碍知识,从而抛却偏见,让大家能尽可能地善待他们。让病友和家属们能在她的记述里找到共同点,从而产生共鸣,获得一丝安慰和启发。
因为很多病友处于思维混乱的状态,无法像紫初这样深度剖析自己病情,所以除了以上两点,她的这本书还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更深入地探寻进食障碍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式,从而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看到紫初在采访中双眼放光地憧憬着未来:“我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由衷为她高兴。感谢紫初,她撑起的这把伞将造福很多人,她如今已是一位真正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