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但是确实发生的现象:更多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贵不贵,而不是我们是否合适与需要。
前段时间,室友w从之前参加的一个活动中知道了一个创业项目,然后本着好东西大家分享的原则告诉了我们寝室,因为我们对项目的好奇还请了负责该项目的学长给我们仔细讲解了一下,然后,这个每个学校(在我们这个高校区)找十个“股东”的众筹项目,在我们寝6个人中找到了4个“股东”。
w是一个想要创业并且热衷于多认识优秀的人的学霸,d迫切想要多见识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儿,大学之前“与世隔绝”的学习生活让她见到什么都觉得新鲜,对她们来说,这是需要的,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我好奇其中一个女孩儿为什么要参与这个项目,她说,她想扩大自己的格局,积累一些人脉,但是我问她格局如何扩大,自己不努力、不和他人交流如何认识优秀的人时她说不知道,然后答“反正入股的钱也不多,就当投资好啦……”
项目启动后,她很少参与活动,也不常跟项目的人交流,但是却忙的莫名其妙。入股的钱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是这从来都不是钱的事情啊,在需要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上,花再多的钱都不算多,而这种对她无意义事情,多少都是多。第四个女孩儿当初就是因为“反正也不贵”入的股,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钱的事情,但当我们把“贵不贵”放在首位而忽视最该重视的“我”时,我们便陷入了一个怪圈:因为“不贵”和想象中的效果让我们不止花了很多不必要的钱,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莫名忙碌,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杂乱。
购物的时候,每次因为“贵不贵”以及拼单这些因素,我们总是花比预期要多很多的钱,更重要的是,多余的并非因我们需要买的东西往往是用不到的,所以这两个室友的衣柜是满的却总是觉得能穿的衣服没几件,而满满的东西仿佛泥沼,阻挡了我们对生活、对舒适的感知。
然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当我的位置被那些为了省钱而多买的东西占据时,自己视而不见却潜意识的感觉到压抑。意识到这以后,我果断的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送人或者扔掉,感觉坐在自己位置上都轻松自由了很多,甚至发觉自己不只是多了空间,还多了时间,对于变化更加敏感,更有兴趣去生活以及把自己养成自己期望中的那个样子,变化很大,然而都是向好的方面变化,不是吗?而这些,是由“小小的”选择带来的——根据需要以及对我们的价值,而非价格。忘掉“贵不贵”,多考虑“我是否需要”,或许会让我们放下一些无谓的包袱,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