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是一场修行。每读一本书,就是对心灵上的一次涤荡、一次震撼。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在早起的清晨,在睡前的一个小时,只要是空闲下来,就想拿起身边的一本书,或者打开手机里的阅读软件进行阅读。
以前,是一个人读、一个人思,一个人感悟书本里带来的点滴思考。加入读写交流群之后,现在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一起思、一起感悟,从众多人的思考中,汲取更多的精华,让自己向优秀的人更加靠近。
10月份,在教体局领导的带领下,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习惯养成有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让具有父母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我收获颇丰。
在家里,作为家长,我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你应该怎么去做;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怎么学习、怎么和同学相处;你收到的长辈给的零用钱应该怎么使用才合理。在学校,我也会习惯性的告诉学生:课堂上,你应该怎样去学习;进入校园和教室该如何去做……太多太多的“应该”,就是我平时习惯性的说教,总觉得这样做很省事儿,却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忽略了,很多习惯的养成,需要他们在点点滴滴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才能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读孙云晓老师的《习惯养成有方法》一书,我发现孙老师在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说教,针对某些现象,不但有必要的理论,还会列举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譬如:在培养习惯方面的诸多建议,如:“一分钟赞美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则”、“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的规律”等等。细细读来,仔细思索,我发现孙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这些措施既科学合理,又非常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执行起来也简单易行。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身受其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是多么重要。但众所中知的是: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之中逐步形成的。
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也深知阅读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让她和我一起看绘本,我读字、她看图,虽不认字,但她也乐在其中。上了小学之后,带拼音的童话故事书,是她一二年级时读的最多的,看着她一点点的拼读,去认识不认识的字,虽读的生涩,但却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三年级之后的女儿,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她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记得一个暑假,我给她买了八本不太厚的书,可谁知人家不到半个月就看完了,我为此很高兴,觉得女儿阅读的习惯养成的很好。到了四年级,随着作业量的增加、课业的增重,我发现孩子读书的激情在慢慢减退,甚至连续半个月,没见她在度过课本之外的书籍,一天晚上,我问她:“为什么不读书了?”她用疲惫的目光看看我,回了我一个字:“累。”当时,我苛责了她,可看着孩子又委屈又累的表情,自己也觉得不是办法。于是,一天晚上,等她写完作业之后,我对她说:“若一,我们一起读书吧!”女儿说:“现在都八点四十了,我还要刷牙、洗脸、洗脚,早上还要早起,我不想读,太累了。”我忍着怒火,用平和的语气说:“就读十分钟,好不好?就当你陪妈妈读了。”女儿无奈的答应了。我们两个人一人拿本书看了起来,之后的每天晚上,我都会要求女儿陪我读书,有时候是十分钟、有时候是二十分钟,时间在一点点的增加,慢慢地,女儿做完作业之后,能主动找我一起读书了,有时候,我忙的没空,她也会自己抽时间读书,看到她又一次拿起书,又喜欢上了阅读,我由衷的高兴。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能一蹴而就,但却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只有先“养”,而后方能 “成”。就如读书,一旦养成习惯,只要持之以恒读下去,终会成为一束光,照亮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