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慢慢地,我们明白了,相隔两地并没有隔心。可是,心却变的得越来越远了。
何苦来哉?一朵朵的花开始凋谢。枯黄的花瓣在土地上慢慢腐烂。
《红楼梦》中,悲剧自显,其意自悟。
宝玉一众年龄小些,而贾宝玉的心理更纯真些。而《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其人心理年龄也更大些,对于女子不只停留在口头花花,用心理描写更多,反倒读得比《红》懂些。
从描写手法上看,《红》中更多是写语言,写动作,其心理要细细揣摩。《源》中以源氏心
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多,直观直白写了源氏、藤壶妃子,紫姬等人的心理,环境描写所感皆是清冷,予人之感是“哀”字。
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本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二者都烙满了本国的印子。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心理描写”便不在主位。我记得看过一句话:““庭中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话中无一字写悲,可悲之感却满溢了出来。
从物中,从行为中,从语言中理解这个人,这是中国。古诗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单独谈《红》
我愈看那《红》便愈着魔了。我几次中断阅读,想王熙凤的世故圆滑,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惺惺相惜,又想起其它人的死。心中总有郁结,像黛玉,宝钗、迎春、探春、香菱都是极好、可爱的人,我又想起死亡。我突然不忍看见林黛玉因肺病而死,薛宝权钗独守空房,贾宝玉成为钟情人。没有其它情感,只是心中难忍。
我想起一个命题来,即便明日世界未日,你是否依然与我相爱。”想起那故事:一个男子与一女子相遇,女子说:“明天世界未日。”男子与女子相爱了。女子依旧说此言。直到女子死去,男子才知道:女子有一病,对她而言,明天也许就是自己世界的未日。好像是一漫画,我当时看时还伤心了许久。
如果没看过《红楼梦》,大概是不清楚“万古同杯”“千红一窟”八字的悲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