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当我们为自己的内心杂乱而感到无力救助的时候,当我们被现实生活折腾得身心俱备的时候,自救的最好方法便是阅读。作为一名在讲台上摸爬滚打了17年的青年教师,阅读,给了我专业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四年时间里,三次阅读《写作教学教什么》,获益良多。
一、为外“行”,求内应,为散乱实践寻找理论依据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作文教学,就是照着教科书上的作文要求,原原本本地给学生念了一遍,便让学生开始习作。至于学生想不想写,会不会写,写得怎么样,真是一无所知。跟我有类似教学经历的老师,不在少数吧。印象中,第一次研究习作教学,是从接触《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开始的。书中“一丝头发引发的思考”的教学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让学生沿着“一丝头发”不断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篇习作。我当时很好奇,回到自己班上实践,确实小有效果。后来,又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习作教学案例集,照搬照抄地做了一些零碎的尝试,但始终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真正对写作教学开始有思考应该是在四年前,我接触到了导师董晓宇。她把《写作教学教什么》这本书推荐给我。书中“课例研究工作坊”板块的教学案例《打喷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在长期放任自流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不知道怎么对事件过程进行描写,确实是一个很突出的普遍性问题。老师口头禅是,要注意观察,要分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到底怎么观察,到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学生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是,许多老师也不知道。于是,我按照《打喷嚏》这个案例带来的启示——“如何把瞬间拉长”做了尝试,效果显而易见。于是,我又找来书中介绍的《流川枫灌篮法》《游戏体验作文教学》(均为李白坚著)两本书,对照着书中的案例去尝试,7、8次训练之后,学生的观察力和将“瞬间拉长”的能力增长不少。第一次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我为自己的困惑和散乱的“外形”找了“内应”。
二、应“内应”,勇实践,让理论有支撑
于是,我将这本书重新拾起,变之前的随意翻为仔仔细细地阅读、勾画、批注。这一次,我特别注意了书中各个专家的不同观点和思考。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针对这样一处有价值的思考,我开始在课堂中实践,记得我们当时做了“80秒憋气”“吹倒矿泉水瓶”“瞎子摸象”“左手写字”等体验式的游戏活动,老师用“游戏前,老师说了什么?怎么做的?我有什么反应?同学们有什么反映?”到“游戏中,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老师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我有什么感受?”再到“游戏中,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老师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我有什么感受?”的方法,不断地帮助学生学会“分解”和“切割”一个综合的场景,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表现。学生通过3、4次训练,基本学会了如何将“综合进行分解”,由原来的一段式作文变成了三段式,四段式,六段式,描写也由原来关注单一对象,变成了关注多个对象,文章拉长了,描写具体了,自然也显得有意思了。
尔后,我们又将习作的素材从课堂转换到真实的生活中,经常布置学生带着目的去体验,唤醒了他们关注生活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关注的热情。比如,让他们不带钱,在放学很饿的时候,去穷游小店,关注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心情,同时注意观察周围人物的表现等。于是,习作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将自己体验的过程,按照“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分解来写,同时,还能将自己与周围人的行为对比起来,把“馋”和想买又不能买的焦急写得真实具体。有个孩子体验后,这样写道:“好霸气的李小小,今天趁我没带钱,故意气我,明明可以买了面包就走的,非要在我面前啃上几口,害得我在跟他说,我根本不喜欢吃面包的时候,口水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成功的出卖了自己,被那小子笑得完全没了平日里的潇洒,脸一红,背一弯,一溜烟跑出了面包店。”
其实,每一本书作者都会尽量呈现自己对于某个问题或者某项研究比较全息的理解和看法,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与自己的“内应”发生强烈碰撞的一点或者两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不断地实践,这样才能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支撑和发展。
三、为“外行”,再寻“内应”,不断延展深化理论
一年的时间里,针对“综合分解”和“瞬间拉成”,我做了大量的尝试,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切实的提高,习作的兴趣也高涨起来。但是,我发现他们语言匮乏,表达形式单一。于是,当我再次拾起这本书时,书中“我们是不是要教学生去积累?是不是要去唤醒与激发学生?如果是这样,该积累些什么呢?我们不是常说学生缺少内容吗?那么,我们有没有对学生进行一些思维训练或者是表达技巧的训练呢?我们有没有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语言模型?”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又阅读了《高等思维写作训练教程》(马正平著),本书有对写作思维如何训练的集中呈现。然后,我就又开始从句子开始,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几种基本思维,如,“因果思维”“构成思维”“对比思维”“重复思维”进行训练。我找到一些名家名篇,例如,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张晓风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等,跟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出文章的思维模型,惊喜地发现了构成篇章的两大法宝,即“对比思维”和“重复思维”。按图索骥,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构篇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可以在4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近600字以上的习作。
这一年的实践研究,让我更加坚信,要实现专业的成长,理论书籍的阅读必不可少。在实践中借助这样的阅读,为“外行”不断寻找“内应”的支撑,才能真正地践行和发展理论。
四、内应外合,创发展,找寻适合自己的研究之路
在四年比较零散的习作实践研究路上,我阅读了大量关于习作教学的书籍,有国外《创意写作书系》,国内《交际语境写作》《小学作文教学怎么教》《习作体系构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让孩子学会写作》等等,也阅读了大量习作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的确,这些年国内习作教学的研究氛围非常浓烈,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那我的研究要去向何方呢?杂乱与迷茫之中,我第三次重拾《写作教学教什么》,书中《微型写作课程设计原理》提到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形式的微型写作学习,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提高学习效果。”“微课程成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可以让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以确保达到对课程的内容的理解。”对我的触动很大。想要构建整个写作教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我来说,目前是不可能的。早年叶圣陶、夏丏尊等教育教学的专家曾经试图做过,最后发现这样做不太符合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和认知逻辑,叶黎明等博士也反对这样的绝对序列化体系的建构。所以,以“学生的写作问题为基点,构建针对学生学习特征的习作课程”这样的微课程设计,给了我思考的方向。将习作课程微格化,针对学生习作的问题,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建构,符合我当下的研究水平,更符合学生将来学习的模式,与我之前所做的实践研究也可以整合。
三读《写作教学教什么》这本书,让我有了“内应外合”的适切感,也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阅读,从来都是关乎自己的内心的事情。为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需要有基于“外行”对“内应”的呼唤,更有“内应”于“外行”的实践。当“外行”与“内应”在不断的交互中达到高度吻合的时候,阅读便会呈现它的最大价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