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他发表的“清华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了北大教给他的一句话,“不要让未来的你,为你现在的决定感到后悔。"
彭教授谈到自己1983年北大毕业后留校工作,相继担任了心理学系的班主任,主任秘书,系主任助理等职务。在这期间他有机会去中央机关工作,走上仕途。
当他把这一人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告诉他的恩师陈仲康教授时,教授说,“年轻人,一定要认真思索自己最适合做什么,特别是不要让未来的你为现在的决定感到后悔。”
老师和他一起分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学术背景和心理学科在中国的地位影响。特别是他当时已经出版《心理测验》这本,当时第一本心理测验学教科书。
已有的学术地位和贡献,如果轻易放弃,有可能让未来的他感到后悔。他和老师一致认为,留在心理学界,可以为自己,为北大,为中国心理学界,作出特别的贡献。
最后彭凯平坚定了留下的决心,政坛上少了一个北大毕业生;中国的心理学界,多了一个北大毕业的学术大牛。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艾玛博鲁尔曼,将彭教授的说法作为她的博士研究主题。她发现:想象未来的自我,如何看待现在面临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决策的艰难与痛苦,做出相对更正确的决定。
我想除了决策的相对正确外,想象未来的自我,会让我们在决策执行时,有更大的决心来推动和克服困难。
彭教授的讲话,让想我重新思考,想象未来的自己如何看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根据我的性格爱好,家庭条件和以往的职业经验,我该为自己“如何转型”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从性格上来讲,我是个随性不喜规划的人,工作之后学会了制定各种计划,却从来没为工作外的事制定过计划。自从女儿得了特殊的疾病后,我强烈地感到我需要对自己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做下很好的规划。
规划好自己的健康,保证有更长的时间照顾女儿;规划好赚钱的渠道,保障女儿后续的治疗,工作的融合;规划好与各级部政府机构民政部门的沟通,以避免父母逝去,没有父母照顾后的女儿,能有尊严的活下去。
我的很多想法都是需要金钱来支持的,所以赚钱是我接下来人生规划中的首要目标。因为要照顾女儿,我是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的,只能从事自由职业。
鉴于我以前做过销售部门经理的经历,我也曾考虑开家淘宝或微信小店,可看到朋友的淘宝店举步维艰,我不免踯躅不前。
我的微信中下载了不少公众号,开始只是喜欢看文章或想学些干货知识,之后我看到公共号中经常会有团购,是公共号主向粉丝推荐商品。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公共号能赚钱。
写作,是我学生时代的爱好;商品推荐,有我过往职业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思索目前做自媒体的可能。因为我的这两种经验完全可以做个有效的整合。
做公共号等自媒体没有年龄限制,没有上班时间限制,自媒体行业也是新兴的行业,在知识变现的今天无疑是目前对我来说较合适的选择。
至此,我确定做"自媒体人”将是我的一次重要转型。
希望五年以后,我将是一个成功的自媒体人,分享人生感悟的同时,收获另类事业的成功,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确定了这个决策,接下来就是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找到最快的切入口。有天,我看到一篇"汤小小写作培训班”的推文,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入口。
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品牌将是我转型的第一步。就这样,我的“三个月一百篇文章的计划”正式出炉,转型“自媒体人”之路从此起步。
虽说计划不如变化快,转型之路荆棘满地,但我相信,我确定的“转型自媒体”这个决策,未来的我,一定不会为我现在这个决定后悔。
作家冯唐的正职是高级职业经理人,当初他大学考上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一直念到医学博士,却因为不想看到病人的死亡和医生生活清苦的理由,放弃当医生,转而赴美国艾默里商学院念MBA。
毕业后,他成为麦肯锡的一员,六年时间做到麦肯锡中国董事合伙人,而这个职位只有10%的员工才能得到。在麦肯锡工作的同时,冯唐还写完了他的北京三部曲小说。
冯唐曾对自己的选择有过一段总结,“人生选择关键决定有哪些?回忆往昔,每个学习阶段,班上都有一两个比自己聪明自信的人,但最终成绩平平,很多聪明人就是大决定做得不好,而我则习惯做事捡重点,做好大决定。”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经历,职业路径都是不一样的,但决策方式是可借鉴的。在我们生活中,做每一个重要决定时,我们都可以先试问自己一句,“未来的你,会为现在的这个决定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