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差异 差距》的一点思考2022-09-02

P77  “看美国的课堂”

思考:第三方在设计“访学”过程时的环节注意。

感想:我们也经常会到学校去访学,也会“浏览”般地参加学校的课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深圳的一所新建小学(名字不说了)。在接待我们这群20多人的“学校团”。

在入校访学初期,我们讨论出把这20多位老师按学科进行分组,分散到各个年级进行听课,每个班只入2-3人,按学校的课表排,参访老师听1-2节课;如果遇到部分学科当天没有课,那么就安排这些老师与对应的学科老师进行交流。

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一、对口。同年级同学科听课,就有更强的“对比感”,有非常务实的“证据”进行交流;

二、真实。一个班级上“安插”2位左右的老师听课,对孩子们正常上课不会受太大影响和干扰;

三、全面。一堂课下来,我们可以从讲课的老师到听课的学生,持续进行观察,以一节课为单元可窥视到一个部分,代表着一个面。

反观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入校访学有时候就没有这么深入。

当然,这2-3年的疫情着实让人头疼,我们没有访学的机会,也总听到培训者的需求。但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围绕着培训者的需求,在当下疫情环境下,我们的学校、老师他们现在的需求是什么?如果疫情一旦控制,我们有机会去学校访学了,我们该如何珍惜这样的机会?以便更能利用随时都会消失的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我又有这样几点思考:

我们常常被甲方BB“要求”:访学就要去最高大尚的学校,有时候还会点名要去XX学校。我曾经还遇到过一所学校的中层质问我,“你们怎么总安排我们去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只有这个资源?“这个需求我们都能理解,因为学习都是要向最高目标学。巴菲特也说过“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BUT,我们却忽略了真正的需求,就是当事人的需求。

当事人可能是个刚起步的新校、可能是个正待转型的学校、可能是对品牌待提升的学校、但也有可能还是底子相对薄弱的村小......他们未来可能都想像“高大尚”们那样,有响当当、亮噌噌的品牌,但当下他们遇到问题和瓶颈却并不一样,也不是都能在“高大尚”那里获得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