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比小说《三体》的贡献更大,让中国更多的受众对科幻题材发生了兴趣。新闻传播遵循接近性原则,影视题材也一样,同样需要有中国元素。然而,现在最担心的不是中国科幻热能持续多久,而是中国科幻被玩走样。
在中国,什么是科学,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蒙圈的。科技混同于科学,科学分东方科和西方科,科学家视为科学化身,足见科普科学本身之必要。如果对科学都不了解,又何谈科幻呢?!科幻软硬之争再度引发争论,恐怕本质上还是对科学的误读。
科幻小说如果不能区别于玄幻、魔幻、神幻小说,那《三体》、《流浪地球》掀起的科幻热必然会被玩坏。就像科学被引进中国后,非科学的中医已被包装成″中医科学",还成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由此可见一般。文学不是不允许多样性,魔幻、神怪都可以写。只要有市场,拦也拦不住。但从社会价值来看,只有科幻类别才是更有价值的。可以说它是科普的文学样式。
我理解的科幻小说类别,应该是符合现有人类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演义。如果把现有人类的科学认知比喻为"沙盘",那"沙盘推演"就是科幻小说。如果另依据一套非科学的认知,比如神创论,心灵感应,中医,那沙盘推演出来的就是神怪小说。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除了在逻辑与实证的本质差质外,还有迭代的明显特征。相对论是牛顿定律的延伸,量子力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延伸,物理、化学、生物都有相通的管道,相互得到印证。反观伪科学,独立出一套理论,有时逻辑自恰,但没有实证支持。最明显的是理论多如牛毛,相互打架,为意识形态服务,为利益站台。
既为科幻,必为科学之幻想,而非伪科学之幻想。当然,正如反转、中医在中国很有市场一样,神怪、玄幻、魔幻小说仍会有市场,在中国还会很大,很持久,这就要看作家本人的价值取向了。《流浪地球》所引发的科幻软硬之争,其意义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