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简介《包法利夫人》(熟悉的略):
爱玛是一户殷实农家的女儿,她有一双美丽、天真无邪的眼睛。十三岁时被爸爸送进修道院。因为爱幻想的天性与院规格格不入,几年后便离开了。
当遇到医生夏尔.包法利先生的时候,她以为“终于得到了那种妙不可言的爱情”,于是结婚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丈夫非常爱她,但有些木讷,加上婚后生活的平凡,使她“简直不能想象,这种平平静静,竟然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因为机缘巧合,侯爵邀请包法利夫妇到他们的城堡做客,从而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她认为像那样每天徜徉在交际和舞会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期待愈美好,不满愈强烈。镇上的显贵鲁道夫出现在她生活中,从她的眼神中捕捉到这种欲望。在他的策划下,他们成为了情人。这让她心花怒放,甚至一遍一遍的自言自语:“我终于有情人啦”。她变得更开朗、更美貌:“她进入一种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激情、心醉和梦幻;她的周围一片蔚蓝,浩瀚无边;感情的巅峰在她心里熠熠生辉;平凡的生活则沉到了这些峰峦之间遥远、低洼、阴暗的地方”(1857年福楼拜被指控有伤风化,证据就有这一条)。
当她知道鲁道夫并不打算与她私奔共渡余生时,她崩溃了。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后,在一次欣赏歌剧时重遇曾经互相倾慕的年轻人莱昂,于是再一次陷入激情旋涡。他们每周四都会在鲁昂幽会,纵情狂欢,过上了真正蜜月一样的生活。为了获得充足的时间和花费,各种谎言充斥在她的生活中。
包法利夫人喜欢优渥的生活,她会购置漂亮、昂贵的地毯等物品;她送给鲁道夫镀金的马鞭;她与莱昂约会时会住在高级客栈里。她的心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并不计较这些支出。商人勒赫抓住她的弱点,不断为她提供贷款。
当她的债务问题最终暴雷的时候,她从充满鲜花和音乐的海市蜃楼回归人生根本,一筹莫展之后最终服毒自尽。
在她的葬礼上,没有鲁道夫,也没有莱昂,好像他们从未认识过她一样。深爱着她的夏尔郁郁而终,他们年幼的女儿被送到纱厂做工自食其力......
读叔的感悟:
对于法国超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耳闻了三十年,如今才读完。虽然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但伟大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就在于它所描写的人性始终存在。我们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纯粹而精致的女人,她向往美好的生活,憧憬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对爱情的执着不掺杂丝毫金钱的污浊。但细想:一个人为了金钱去疯狂投入,和一个人为了爱情而丧失理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包法利夫人充满幻想,她追求一切美妙的事物:“这姑娘思想奔放热情,但又讲究实际,她爱教堂,是爱里面的鲜花;爱音乐,是爱里面的浪漫歌词;爱文学,是爱里面的情感刺激”。这是所有人的天性,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种时刻,就像书中所说:“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哪怕只有一天,只有一分钟,都有曾经自以为海阔天空的激情,自以为能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便是最没出息的浪荡子,也曾幻想邂逅东方王妃,每个人身上都有诗人的残风余韵”。但包法利夫人最终走向毁灭,只在于她把幻想作为理想,把浮华当成一生的追求。
因为所追求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这种追求的来源过分脱离现实,一方面是对这种追求缺乏深思熟虑),导致她对爱人总是抱有更高的期待—她希望老实、木讷的丈夫能够解风情,懂她的微妙心思,并能飞黄腾达;她期待与鲁道夫一生一世,抛弃一切私奔到巴黎尽享荣华;她与莱昂纵情声色,激情放荡,但感觉他并不是他天神一样的爱人而最终感到厌烦。即使当她得到时,却感觉也不过尔尔,包法利夫人一次次陷入失望:“一切都是骗人的!每个微笑都掩藏着一个无聊的呵欠;每次欢乐都蕴含着一场悲剧;每次愉悦背后都是烦腻嫌恶;最甜蜜的吻留在唇上的,也不过是对更酣畅的快感的无奈渴望”。
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女性形象,包法利夫人因为爱慕虚荣而备受诟病,在读到书中她对夏尔冷漠、厌烦的反应,对情人欲拒还迎的羞涩,实在无法对她爱起来。文学史把她形容为被现实制度所毒害的女性,因为倘若是发生在一位男性身上,这些故事似乎也无伤大雅。伟大的作品必须有超越现实的意义,我们姑且不论。我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阐释包法利夫人,因为人性是永恒的。当某一天我的理想仅仅是“赚钱”时,我能感觉到包法利夫人的那种彷徨。
当一个人去追求她自以为是的东西,但实际却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称之为“包法利夫人现象”;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上演同样的桥段,我称之为“包法利夫人人格”。每个人要过好这一生,就要反思自己的生活而时有所警醒。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尤其是在21世纪的消费主义世界里,身边无时无刻不在萦绕着“繁华”世界的召唤,如果让你感觉不快乐,那不防再多想一想:我所期待的到底是什么?那个朦胧的梦想是源于横亘天空的美丽彩虹,还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峰?是仅仅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还是曾经千百次脑海浮现的愉悦之巅?是眼睛陷入画中的某个细节,还是能够保持距离从而真正欣赏那一幅完整的画作?是仅仅爱那成功时所带来的感觉,还是能够欣然接受那一步一步走走停停的间歇?如果是前者,要么陷入无休止的欲望循环,要么是一生碌碌,四方漂泊。
相较而言,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更会得到认同。同样充满幻想、浪漫激情,同样经历老实木讷、不解风情的丈夫,同样在某些方面尽显贪婪、有伤风化。但幺姑的目标清晰而专注,所以人生自然会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