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玫瑰]
王孙贾是卫国的一个大夫,所以这里很显然,这一章跟前几章发生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孔子周游列国时候,在卫国住的时间最长,参与卫国的政治,与卫国的君臣都有所交往。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孔子居住在卫国期间。
后来有人考据,认为王孙贾本身在卫国,他这个人很好,从他名字也可以看出来,他是贵族出身。
王孙这个姓,要么是周天子的孙子的后裔,要么就是他是卫国,因为卫国最早的君王是卫康叔,应该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他跟周武王也是亲兄弟的。
所以王孙,他要么是康叔的孙子的后裔,要么就是文王本身孙子的后代,他姓王孙,贾是他的名字。
媚,在这里是巴结、讨好的意思。
什么是奥?
“奥”的本义,是房屋的西南角。
古代的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前面是堂,后面是室,门在东,窗在西。
奥是室内的西南角,比室更为幽深。奥就是室内幽深处,所以有“堂奥”一词,指堂的深处。
因“奥”是房室的深处,所以“奥”引申指深奥的义理,如人们形容高深难懂,叫“深奥”。
道理或内容深奥微妙,叫“奥妙”;奥妙神秘,叫“奥秘”。
什么是灶?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小篆(图4)的“灶”是一个形声字,上部的“穴”字表示洞穴(因灶有烧火的穴),下部用“鼀(cù,指蟾蜍)”的省略表音。
“灶”字繁体为图7,金文写作图1(《秦公簋》),上部为“穴”字(图1),表示洞穴;下部的“图B”,有学者认为像多足的昆虫,因为灶用以烧火,秋冬熄火时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灶”字的造字本义是架锅烧煮食物的灶坑,说明掘地成坑的地灶是灶的最早形式,故《说文解字》曰“灶,炊穴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用砖石等砌成的灶台,楷书另造会意字灶,从火从土。“火”指烧煮,体现其功能;“土”反映材料,有明确灶为土台的含义。现代的简化字“灶”就沿用了这种写法。
“灶”本义是一种烹饪设备,古人常常会把一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并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火进入人类居所后,逐渐产生了灶,人与火朝夕相处,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人的生活离不开火,离不开灶。人们崇拜火,进而也崇拜灶,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灶神。故“灶”也指灶神。灶神也是中国重要的神祗之一。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两句话有人怀疑是当时的俗语,不论是奥还是灶,古代都认为那里有神,因而会祭它。
“奥”神是供奉在室内的,是一家的主神;“灶”神是供奉在厨房的,负责一家的饮食,地位比奥神低。奥神平日里不管饮食这类的具体事宜,这些事是由灶神管理的。
大家知道我们古代的民俗,现在也还保存,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要祭灶。拿一点糖,糊上灶君的嘴,让他嘴巴甜一点,都多说一点好话。
灶神就在厨房那里,在灶那里,他一年到头就观察这个家里面做的好事、坏事,到快过年的时候就上天去汇报,到过了年之后再下来。
大家如果看过电影《小门神》应该就会有印象了。很显然在春秋战国时候已经有这个习俗,就有这种说法了。
王孙贾是借这种民俗、这种说法来提醒孔子:“你与其巴结卫灵公或是南子,不如巴结一下我这样的大夫?”意思是,我在君王面前给你多说几句,不是就可以任用你了?
王孙贾在卫国执政,管理卫国的具体事务,相当于灶神。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灶神虽然地位卑于奥神,却是管理着人们的日常所需;奥神虽然位尊,却不管具体的事务,不能直接给人好处。
王孙贾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孔子识时务,求媚于自己,是以问的形式劝告孔子向现实低头,先顾好眼前的利益。
孔子怎么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然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是逃不过天理的,无论求谁都改变不了因果报应。
孔子则直接否定了“媚”的作用,指出起作用的体是所作所为的善恶品类,所遵循的是天理,是因果规律,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神的个体意愿。
我们观察现实生活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譬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根本,而老师是否重视、关爱学生不是考试成绩的根本。
孔子所说的意思就是“以所行善恶为依据,以因果规律为准绳。”献媚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就是“第一性原理”,要知道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这章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不能去损害了我们的大原则,不能追求形式上的成功。
我们要知道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去努力的。
以上是今天《论语》精读的内容[玫瑰][玫瑰][玫瑰]